建构主义理论揭示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理解、主体建构与合作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观与客观、相对与绝对、接受与发现、结构与建构以及普遍性和具体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而且这种建构是他人无法代替的。
建构主义理论对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启示是:
(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承认认知或学习是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则从认识论上阐明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主要机制。建构主义关于认知建构的原则是以强调学生理解为基础的。对于需要理解的学习活动,如果不是建立在主体建构的基础上,那就不能促进学习者有意义地学习,就必然是机械的、形式主义的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是师生双边理解的活动,教师的“教”要建立在学习者“学”的基础上。从建构主义的观点看,“教”的活动不能“传授”给学生任何知识,它只能促进学生的理解。学生在学习中能否理解,能否把书本上的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关键在于教学活动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和群体)自己展开建构活动,达到真正的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把某一特定学科里许多词语习惯性地与其专门含义联系在一起,可是这往往在学生头脑里引起完全不同的联想。只有当学生“天真”的观念得以有意识地重新建构时,他们才可能理解合理的概念框架。为了促进这种重新建构形成新的概念,教师对学生已有的观念至少要有所了解。只有在这时,他们才可以确定思路,并试图排除“不适当”的建构。建构主义教育专家们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模式或策略,如概念图、学习环(leaning cycle)、支架式教学等,其意图都在于促进学生理解,促进他们有意义地主动学习。
要使学生产生理解,就不能盲目地追求教学效率,即在单位时间内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建构式教学宁愿以追求学习质量来求得教学效率。一味地追求教学效率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就是直接地教,而建构式教学则要求,教学一开始不应当直接教理论,而是创造机会激发学生自己思考。有人说,按照这种教学方式,学习一个概念或理论要费很多时间。教师们在应付课程表上上课的压力都已经无能为力时,哪有时间顾及学生进行思考呢?诚然,不是学习所有课程内容都要这么费时费力。建构式教学强调内容要少而精,学生能举一反三,注重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一旦学生养成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他们学习别的相关内容时速度就会加快。
(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赋予学生自由探究的时空
在建构式教学中,学生是自由的,他们可以在学习某一概念、现象或理论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讨论这些观点,并动手实验,检验这些观点。在这种自由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似乎并不显得突出,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思考,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以及动手操作。格拉塞斯菲尔德指出:“迄今为止,最容易的一种方法是,让学生说出他们正在思考什么。言语行为需要事先想一想说些什么。这种想一想的行为就是一种反思的形式,它使思绪中不一致的地方或漏洞显现出来。需要解决问题时引出学生说话是很重要的。这可以使学生把他们的想法解释给老师或同学听。两种方式都引起学生的反思,是所谓操作意识的开始。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就养成了习惯,然后他们一到要解决问题时就变成与自己对话起来。”这种自由探究式学习不仅可以修正错误,更重要的是激发创造性思维,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契机。
(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发挥合作的能力
在建构式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一起组成了一个学习、研讨、交流、创新的集体。这就是社会性建构主义所强调的群体建构对发挥学生集体智慧的积极意义。由于“他人”对意义建构具有重要作用,他人是我们经验世界的一部分,所以在建构式学习中,合作学习是教学的主要策略。
社会性建构主义强调群体与主体间在知识建构和创新中的显著作用,这已经在日常经验中得到充分的证明。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即是说明群体的互相激发在解决问题或创新活动中的重要影响。在学习中,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一起讨论问题、形成概念或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彼此的启发或思想的碰撞是创新思维产生所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