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科技创新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二、中学生科技创新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一)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科技创新素养是科技腾飞的需要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杰出的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今国际竞争中,人才竞争正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焦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大国,都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大力加强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中学生不仅在基础科学领域中锋芒初露,在技术科学中更是大显身手。技术科学的研究是基础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桥梁,故而,技术科学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现代科学中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研究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计算机科学、航天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一系列新兴技术科学的迅猛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标志。国内外的实践表明,中学生在这一领域中相比前两次科技革命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是第三次科技创新的主体。

中学生是科技的未来。发展科学技术需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这为努力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中来提出了更加紧迫的任务,培养中学生创新人才,促进创新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脱颖而出显得尤其重要。

(二)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科技创新素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将超过资本和自然资源。一方面,技术创新推动着生产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它能改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实现其经济目标;另一方面,培养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内在要求。经济效益的提高主要以智力资源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支柱,以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体系为后盾。因此,创新将成为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创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知识经济需要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创新人才作为支撑,这就对作为科技和民族未来的中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创新能力尤其是科技创新素养。

(三)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科技创新素养是当代中国民族精神创新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活力的标志。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决定了它所造就社会的兴衰和国家的强弱。人类发展史证明了这一点:越是创新活跃的地方就越容易形成产业革命的广阔舞台;一旦创新活力丧失,就面临着竞争出局的危险。18世纪以来,世界的科学中心和工业重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表面上是地理位置的更替,实质上是创新能力强弱的转换。我国历经40年的改革开放也证明了这一点: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精神是我们时代精神的核心。只有大力发展创新文化,才能不断丰富和拓展先进文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日本强调“独创力关系到国家兴亡”,韩国某些观点则认为“资源有限,创意无限”,英国国会指出,“人民的想象力是国家的最大资源”,美国、德国也在急切打造国家创新体系。我国要在15年里建成创新型国家,在全社会形成孕育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活动、催生创新成果的风尚,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首当其冲。现在的中学生正是21世纪的创新主体,如果现在重视培养、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那么就能创造出高水平的创新知识,其价值也越高,而知识的增值就是经济的增值。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展现与应用必将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