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开放性原则

八、开放性原则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应具有开放性。教学目标的开放性指预设的教学目标仅仅是一个初步的、基本的目标,要根据千差万别的学生情况、师资情况、社区情况、教学设备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指教学的文本只是教学的基本素材,要随时吸纳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材料以充实教学内容,这些材料可以来自于书籍、报刊,也可以来自于广播、电视和互联网,还可以来自于社区的生产、生活实践。同时,对于教学文本中那些过时的、无用的、脱离社区生产、生活实际的内容则可淡化甚至删去。教学方法的开放性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拘泥于常用的几种方法,也不能死抱住课前预设的教学方法。教师要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把它们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发挥整体系统的功能。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法,针对教学中的临发情况和生成性的教学资源采取有效措施。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创设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态应是开放的、自由的,不受压抑;教学内容既不拘泥于教材,不局限于课本,也不局限教师的知识视野,或权威们的标准答案;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维训练,不轻易地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也不轻率地否定学生的探索性意见;教学也不局限于课堂,要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以丰富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社会、家庭的教育资源和优势,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贴近生活实际,在广阔的时空中进行学习

创设开放性的教学空间,要求有一个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在对待师生关系、不同意见等方面要持开放的观点。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民主的、合作的、和谐的关系。教师要爱每一个学生,学生也要尊重教师。课堂上学生可以发表看法,师生可以平等讨论。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不受压抑的,才能保证学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