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个性化教育的措施与对策
(一)改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师生之间形成新型的民主平等关系,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够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发展。教师传授知识主要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教是为了不教”。个性化培养并非是培养尖子,而是根据所有学生的个性特点,在确切了解其特长和爱好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实施因人施教,根据不同的学生智力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对症下药”,尽可能考虑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满足不同的需求。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双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激励他们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二)改革课程设置,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最优化
课程的合理设置包括课程内容、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的合理化构建,无论是对个性化培养,还是创造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已实行的在理科学生中开设人文学科课程,强调理工人文交融渗透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个性化培养的课程设置对保护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形成,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最优化有着基础性意义。
(三)鼓励学生求异,养成质疑的好习惯
个性化与创造性思维通常是同质疑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没有质疑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无助于个性的形成。教师应善于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建立体现高职特色的灵活多样的评价体系
加德纳认为,每个个体和智力各具特点,智力是多方面的,表现的形式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判断一个学生聪明与否的标准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人的智力具有多元性,由于接受中学教育的对象有其自身的认知规律、身心特点,所以面对这些特殊的生源主体,我们的教育应有与之相适应的学生评价内容、标准、方法和模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中学教育培养的学生除要求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强调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更重视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所以对中学教育来说,要改进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要体现中学教育的特点。比如,要改进考试考核方法,重视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我们要根据个体不同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多元评价标准。多元智能理论也启发我们在制定中学生的评价标准时要注意评价的过程性和可持续性,把握显性评价与隐性相结合,评价标准要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比如,要建立个性化的学生评优制度和标准,促使学生个性充分发展。
(五)探索个性化培养方案,加强实践环节
实施个性化教育要积极探索个性化培养方案。培养多元化个性人才,在教育模式和方案上进行大胆革新,积极探索并完善学分制,建立学生转学、转系、转专业、选修课程和弹性学分制的管理制度以及择时择地的学习方式,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更大的可选择的空间和时间,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结合课堂教学,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既通过观察体验来形成对社会的感知,又结合各课程的具体要求开展项目实践,了解并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发现机会,开启创新的灵感,塑造浓厚的创新兴趣,为走创新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学校应为学生多提供实践场所和机会,积极地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
(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个性发展是以优秀的心理素质为前提的,提高心理素质水平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倘若一个人整天生活在苦闷、压抑、惊恐、悲伤等不良心境中,必然会导致心因性反应,使个性形成受到不良影响。学校的职责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因此,学校应加强心理辅导,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化解烦恼,保持心理健康,不断完善个性。在个性化教育中,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帮助学生适应客观环境培育良好的情绪、乐观的心态、塑造健全的人格、养成健康的心理,形成有利于创新思维的个性心理品质。
(七)创新个性化教学模式
个性化教育对人才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特定的内化功能和作用。实施个性化教育要创新和运用多种个性化教学模式。个性化教学指的是学生的“全人格”的培养。以德性为方向、以个性为本质、以创造性为中心的“全人格”结构,包括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学会劳作、学会关心和学会做人五个依次递进又相互作用的层次目标。在个性化教育中,从教学模式服务于教学目标的立场出发,要采用掌握教学—学会认知、策略教学—学会学习、创造思考教学—学会劳作、情意教学—学会关心、民主教学—学会生活五大类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结合诸如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八)坚持发展学生个性的正确导向
发展学生的个性,其实质就是尊重学生与生俱来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及自主发展的愿望。新时代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必须为学生解放思想、明确方向、开发潜能、发展个性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实施个性化教育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心灵深处、从根本上解决有利于创新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问题,培育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
个性化教育要以改善学生的主观世界为根本目的去展开,教育内容要有利于学生创新个性的培养。如提倡积极进取,反对安守本分,随波逐流;提倡与时俱进、以平常心对待各种挫折的要求与创新个性的培养不谋而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等传统观点,也有利于养成学生较强的责任感和坚忍顽强的精神。具体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时,要注意引导,坚持个性发展导向。①指导学生正确分析现实问题,认清发展个性价值取向。②引导学生坚持科学发展观,掌握发展个性的方法论。③引导学生建树良好的班风学风,形成发展个性的精神品质。提倡宽容理解、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教会学生学会合作,善于共事。④引导学生内化行为规范,提升发展个性的自律修养。一方面学生管理制度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公正,素质评价体系要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特长的展示;另一方面,个性发展必须遵循最基本的规范。
(九)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发展个性的良好环境
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发学生个性潜能的基础。教师必须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遵循民主教学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积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顾虑,不断鼓励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大胆质疑,在质疑中发展思维;以课堂为核心,民主地对待学生,创造一个学生个性能得到最优发展的学校环境,从而弘扬人的主体性,激活学生自主教育、自主发展、自主评价的内在动力,促进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和实践活动,并持续发展。
营造发展学生个性环境的具体策略主要有三点:第一,教师要给学生一个自己的空间。一是独立人格的空间;二是独立思维的空间;三是独立活动的空间。第二,教师要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包括认识过程的选择机会,参与过程的选择机会。第三,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展现的机会。一是展现个性的机会,二是展现创造性能力的机会,三是展现创造性成果的机会。只有不断优化组织文化环境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塑造一代人的创新人格品质。
(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不断扩大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空间
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外活动是高职生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学校要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活动空间,整合课内外教育环节,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启发创新意识,培养动手能力,发展综合素质,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如学校增设鼓励学生创新的“第二课堂学分”,各专业开设讨论课、研究性课、创业训练课等特色课程。每年开展学术节、科技节,定期举办各种技能与创新设计大赛,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知识技能比赛,成立学生科技兴趣小组和有关协会,结合学院教改课题,让学生参与并开展项目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训练空间和机会平台,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能力。
个性化教育是现代教育价值观的直接指向,是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回应,是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要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多样化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要始终抓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个核心,不断完善个性化教育及教学内容,培养高素质的可塑性强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