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
创新教育不同于一般教育。一般教育以单纯的知识传授、积累为目标;以记忆显现型思维为主,拘泥于现成理论;学习内容提倡统一性、规范化。创新教育则以培养求知欲、开发创造能力为目标,要求学生不满足于现成知识和结论,尽力扩大知识面,将专业知识学习与多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开阔视野,丰富想象力,提倡学习的多维性、多元性和自主性,提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相结合。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在实践中由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观念向以培养能力为主的观念转化;由单纯“以分取人”的考试制度向“以创造能力取人”的全面考核制度转化;由“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向“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转化。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本质特征。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思维、创新的能力、创新的毅力、创新的体力。把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可以从本质上解决对创新教育的认识。相对传统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由接受式教育发展而来的,是面向学生未来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范式,是对传统教育范式的根本变革。相对素质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相对现代教育而言,创新教育顺应了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是现代教育的制高点。因此,创新教育是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教育的基本功能不但是继承,还有更加本质的功能,即发展和创新。过去我们的教育过多地强调了教育的继承功能,忽视或者淡化了教育的发展创新功能。今天,创新教育追求的就是继承和发展统一,即:继承是学生发展的基础,通过继承促进学生发展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第一,创新教育不是对传授知识的否定,而是对传授知识功能的重新定位。创新教育所强调的传授知识是立足于学生一生的发展,传授终身受用的“活”的知识,传授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知识,传授能够应用、能够创新的知识。创新教育不是对传授知识的否定,而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创新教育不仅仅要求学生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信息,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再创,更关注的是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知识的过程,更注重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和感悟获取新知识。
第二,创新教育不是对抓基础的否定,而是对“基础”的重新定位。创新教育所强调的基础不仅仅包括过去的“双基”,更重要的是强调基本能力、基本态度、基本的人格品质的培养。这些是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的文化修养、基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是人未来生活、发展的基础,是人创新的源泉。中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一方面是继承人类社会优秀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了借助这些优秀的文明成果,创设文明成果产生发展的“类似情境”,演绎创造者的思维过程,学习创造者的思维方法,感受人类智慧创造的伟大与神奇,培养科学兴趣,为中学生从学习与接受的主体走向创新与发展的主体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创新教育更加突出了教育的发展创新功能。培养能力,塑造人格是创新教育的核心目标。基础教育领域创新教育的重点在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培养上。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塑造创新人格,启发创造性思维,发展创新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中学时期的少年儿童,尽管个性差异悬殊,爱好兴趣不同,但每个人都拥有创新的禀赋,都有创新的潜能,关键是我们的教育能不能开发和如何开发。教育必须要重视每一位学生的主体精神的培养,注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培养人才的多样性、层次性。自主性和个性发展是创新的前提。学生没有了主体精神,缺乏主动性就不会有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就谈不上什么发明创造;忽视了学生个性差异就会抑制学生的创新欲望,就谈不上创新人才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创新教育不仅是智慧觉悟的教育,更不是单纯地进行发明创造技巧的训练,它着眼于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品格、科学素养、劳动技能、身体健康等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高,因而最大限度地体现主体素质的完整性。因此,它不仅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且还突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是教给人创造,或引导人创造,启发人创造,而且在创造中学创造”。要创造就必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性素质,这主要包括创新意向(兴趣和好奇心、动机、意志等)、创新思维(想象力、发散性思维、集中性思维、直觉思维等)、创新技能(精细性、巧妙性、实用性和实践力等)、创新人格(主动性、挑战性、独创性、协作性等)。通过这些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创新教育是在引导学生知识探索过程中塑造创新品格的教育。它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
创新的基础是继承,继承的活力在创新。因此,必须要处理好学习知识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掌握比较宽厚的基础知识,这是毫无疑问的。关键是如何来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是被动地接受,还是主动地探知?被动地接受必然扼杀学生思维的多维性和质疑精神,造成学生“唯书、唯师、唯上”;主动探知就是要发挥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使他们敢疑、能疑、会疑,从而点燃他们内心深处的创新之火。所谓知识的探索过程就是要把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变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把学生简单地重复性学习变为一种研究性探索的过程。因此,创新教育的任务并不仅仅在于解决眼前的问题——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解决眼前遇到的问题,即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去获得的“经验理想”。“得到了这种经验理想,然后学生才能探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对于世间的一切真理,不难取之不尽,用之无穷了”。
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如果我们仍不能摆脱原有框架的束缚,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创造性地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给出明确导向,我们就无法建立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就难以完成由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轨,就不能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为此,应该不断强调创新素质的培养,以创新意识的强弱,创造性思维的高低,创新能力的大小为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质量和学校的教育效果。这种创新教育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形成一种培养创新能力的机制和氛围,使整个社会从观念到行为都崇尚创新,追求创新。二是有利于促使教育体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三是有利于促使教师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创新型教育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和增强应变能力向主动更新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转变。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密切配合。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战场,创新型教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力军,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我们只有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落实“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大力培养创新人才,才能使中华民族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