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对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启示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启示

哈沃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包含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多种智力,如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以及自我反省智力等。

多元智能理论从科学上证明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人,强烈要求教育突破工业时代培养“标准件”的教育模式。加德纳追求的现代学校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他不是在提倡“个人中心主义”,而是“向一元化的思维挑战”,希望学校能够学会开发适应不同智能结构的有效的课程方案,最大限度地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机会。换句话说,就是要使每个学生都有“独胜”之处,即具有创新品格。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智能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尤为可贵的是,特别强调了这种智能观的社会实践性,明确地说:“在特定社会中,个人如何运用他的智能,是一个必须面对的严肃而重要的道德课题。”显然,这种智能观突破了传统智力理论多将智力视为人的抽象思维的局限,将智能与社会实践能力相融。应当着重指出的是,多元智能理论还为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那就是突出了“问题解决”的教育功能,使我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不局限为是一个教育理想,而能成为有科学依据的教育行为。

(一)多元智能理论揭示了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加德纳从脑科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指出,凡是一个正常的人都是具有多种智能结合而成的有机体,即“每一个人都具有这些智能的潜能,我们可以依照各自的倾向或所处文化的偏好去动员或联结这些智能。”这意味每个人都有全面发展各种智能的生理基础,具有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多元智能理论还揭示了全面开发学生各种智能的必要性,因为“一种智力便打开了一种可能性,各种智力的结合便造成了多种可能性。”这是就学生个体而言,全面开发他们的各种智能就可以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发展可能性。更何况现在的人类“生存在一个复杂多样的环境中,而在这环境里需要多种智能的组合。”加德纳经过研究认为,各种智能对人的发展来说都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加德纳考察了众多人才指出:“事实上几乎具有任何程度的文化背景的人都需要运用多种智能的组合来解决问题。因此,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具有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而不是只拥有单一的、用纸和笔可以测出的解答问题能力的个体,显得十分重要。”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揭示了只有全面发展人的智能才能取得创造性的成果,才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必须利用多种途径开发学生的各种智能,促使学生的各种智能协调发展。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系

多元智能理论将智力定义为“解决问题和创造具有某种价值的文化产品的能力”,科学地揭示了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面对新问题、新情况不可能找到固有的模式去解决,需要综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灵活地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本身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加德纳还认为:“一个人可能在任何一种智能上都没有特别的天赋,但如果所拥有的各种智能和技艺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说不定他或她在担任某一个角色时会很出色。”因此,创新能力是一种人的多种潜能优化组合的结果,它与智能有高度的相关性,只不过以前人们对智能的认识和评价的局限,导致对智能和创新能力关系认识的局限。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智力不是一种单一的整体能力,而是由多种智力成分组成的综合体。这些智力都是与生俱来的,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我们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学习和研究多元智能理论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1.创新能力是多元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一种智能发展的自然轨迹都来源于原生的模仿能力,在一些个体的某种智能很突出时,另外一些个体却可能存在问题。如果不提供特殊的帮助,后者在需要运用这种智能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就可能失败。在这里可以知道:首先,智能具有自然轨迹的特性。其次,教育和指导的作用随着智能发展的轨迹会有所不同;再次,教育者可以通过发现学生创造力的表现的各个方面,识别学生多元的创新潜能,并加以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和培养。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时要做到“三个结合”,即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结合,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结合,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结合,以满足不同潜能学生发展的需要。最后,智能既可以是教学的内容,也可以是教学内容沟通的手段或媒体。如学生在学习某种数学原理,但他的数理逻辑智能并不好,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因为学生所要学习的数学原理(教学内容),只存在于逻辑数学的世界里,只能用数学语言(媒体)来沟通(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来说这个问题必然会产生)。此时,教师可以设法找到另外一条通向数学内容的途径,如运用另一媒体做比喻。如此一来,学生就有了解决问题的第二条途径。也许作为替代物的另一种媒体恰恰属于该学生强项的那种智能,等等。因此,教师应全面评估学生的能力,发现其创新潜能,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培养,使之得到充分的发展。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素质教育观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它可以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人才观;有利于每校建立素质教育的氛围,克服长期以来形成的只强调学科中心或某方面能力培养的单一的片面的发展模式的局限,把学校教育的目光从关注少数升学尖子转移到关注全体受教育者,客观地反映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的现实,体现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时代要求。

2.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应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多元智能理论表明,作为个体,每个人都至少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七种智能,只是这七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优势程度或组合方式不同,并且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力。创新能力并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一般人都具有的一种智力品质。根据这种观点,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创新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优生;创新教育应该是扬长教育,而不是仅仅补短;创新教育应多一些“个性化”,而少一些“统一化”;创新教育应多一些“人性化”,而少一些“工厂化”;变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为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由于每个人所处的客观环境、所受的教育、遗传的不同,表现出发展水平、程度、出现时间、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创造力的表现也必然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创新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尽可能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让每个学生的优势得到发挥,从而使其在某一个领域表现出独特的创新能力。

3.建立多元评价和管理体系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保障机制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精心策划的评估过程能使学生根据充足的资讯证明做出适当的职业或副业领域的选择,也有可能使学生在发生问题时有针对性地寻求补救方法。这样,评估在教育中扮演了中心的角色。在教育实践中,每个儿童的智力特长是不同的,因而我们不能依据固定统一的标准来评价、要求不同的学生应该以学生智能特点为基础,提供更适合他发展的教育。

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能差异,反对用单一的学业成绩来评价和管理学生就应该建立评价目的、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评价和管理体系。“一把尺子”来评价所有的学生,它不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能差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评价标准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评价标准应是多元的:从历史看,个体是否进步?从现状看,有多远距离?从个体自身的特点看,潜能是否发挥?这一评价标准有着永恒的激励功能,因为它能够使学生在评价中看到“自我”,并在时间发展的过程中给“自我”找到正确的定位,在自我否定之否定中充分发挥潜能,超越过去,达到不断创新的目标。在评价主体上,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评价主体应是学生、学校、家庭的结合。这是因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评价和管理需要充满活动的鼓励创新的教育环境;需要增强教育教学管理的民主性;需要对学生实行差异管理。学生通过参与评价过程所培养的自我认识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本身就是教育目标所追求的;教师和学校听取学生评价和建议,不断调整和改进教育方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各有所获;学校办学主动接受家庭的评价和监督,让家庭全方位参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全过程,不但有利于学校、教师更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特点,而且能够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潜能发挥的大环境。这也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