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遍性原则

一、普遍性原则

人的创造力是普遍存在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是否悉心去开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局限于少数学生当中。对于这一原则,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普遍性原则是教育方针的要求,是社会公正、教育公平的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环节。人民群众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特别是达到小康之后,对文化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教育的公平性更加关注。如果我们的教育背离了公平性原则就背离了教育的根本方针,就会产生不稳定因素,甚至引起社会问题。其次,从教育的规律性来看,人的创造力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而不仅仅是少数人或尖子学生才具有,而且创造力是可以培养的。教育的任务就是开发蕴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创新的能力,因此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由于教育问题的复杂性,一些问题的实质往往被表面现象所掩盖,使人的认识陷入误区。人们往往认为,只有功课好的学生才有可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而功课差的学生,他们连最基本的知识都没有学会,还谈什么创造呢?因此,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时,总是找功课好的学生回答;教师设计探究活动时,总喜欢让成绩好的学生出头露面,而成绩差的学生则被有意或无意地边缘化,难得有一次“闪光”的机会。事实上,分数高低并不是衡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唯一标准,世上的成功者在校时并不都是优秀学生。功课不出众的学生也有创造的愿望,也不乏创造的能力,他们也渴望能有机会“露一手”,可是教师往往把他们放在被遗忘的角落。这种不公正、不科学的做法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压抑学生的创新意识,磨蚀掉创造的火花,扼杀创新型人才。因此,我们提倡这样的口号:把您期待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把您满意的微笑让每一个学生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