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质量观

一、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质量观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质量观就是要把“立足未来,完美人生;保护天性,开发潜能;张扬个性,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价值取向,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立足未来,完美人生”就是要把学生的发展立足于学生的未来,为学生的一生做准备,为使学生有一个完美的人生打好基础。“保护天性,开发潜能”就是要把学生发展的立足点定位在保护学生渴望学习的欲望,发展创新的需求的本能上,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到开发每个学生都具有的人脑和心理智慧的巨大潜能,使个人潜藏的智慧、创造力和精神力量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张扬个性,全面发展”就是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定位在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充分发展。

树立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质量观就是要把培养能力、塑造人格放在人发展的核心地位,实现课堂教学从以知识教育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观向发展能力和人格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观的转变。当然这里丝毫没有否定知识在教育教学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的意思。需要强调的是:知识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才是教育的目的。

树立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质量观就是要促进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分层次发展,可持续发展”。它的核心内涵是每个学生都进步和发展。它的第一要义是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潜能和基础上实现最大的发展和提高。它的第二要义是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育目的角度而言,全面发展指的是德、智、体、美、劳等协调发展;从一门学科的角度而言,全面发展指的是学科的特殊发展与一般发展的统一,具体就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发展;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而言,全面发展指的是学力的全面提升,包括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的全面提高。它着眼于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立足于所有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高质量的教育,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它立足于为了学生今后的持续发展应具有的全面的基本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教育者应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完善学生的个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学生的成长具有完整性和多面性,这都依赖教育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学生应多参加各种艺术活动、科技活动、体育活动、公益活动,培养对大自然的感情,学会热爱生活。事实证明,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情感能有效地丰富和发展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震惊了全世界,从来都不甘示弱的美国人更是感到诧异,“我们为什么会落后呢?”美国的专家、学者们究其原因,最后得出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美国的教育——尤其是艺术教育落后于苏联。美国科技人员艺术修养的缺乏影响了他们的创造力,导致美国在高科技竞争中的失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爱因斯坦不仅精通科学,而且是一位造诣很高的小提琴、钢琴演奏家。他曾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受音乐的启发而得来的。”天体立法者开普勒喜欢听巴赫的音乐,他认为水星、金星、地球、土星和木星的运动是有节奏的,遵从和声规律,它们本身就是一首歌。有人曾经说过:“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而且能促进学生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优秀品质的形成,造就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些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都会撞击、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灵感。

树立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质量观还应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独特的个性是创新性人才的人格特征,人没有独特性就没有创造性。创新教育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教育。它所追求的全面发展是个性得到和谐发展基础上的全面发展。它所追求的是在培养基本素质的同时,要突出个性化教育,保护学生的天性,张扬学生的个性,造就具有个性鲜明的创新性人才。教育的个性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教育的个性化,其中就包括立足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的个性化教育。即: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突出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突出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推行创新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重点课题。创造性的培养与个性密切相关。个性发展是创造性发展的基础。创新教育如果没有个性发展做基础,只有服从性、统一性,必然会抑制教育的创造性和多样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可以培养创造性,也可以扼杀创造性。”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束缚,受到办学条件的制约,我们强调的是物质的贫困和高等教育,忽视了教育观念的贫困和基础教育,我们重视的是学生共性的教育,忽视的是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从上幼儿园到上小学中学,接受的是“服从”教育,不允许这样,不允许那样,要的是“奴性”,扼杀的是学生个性。我们只强调卷面上取得的成绩和高考升学率,却看不到这是以牺牲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我们只强调了教材、教学、考试、招生的统一性,却看不到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我们只强调了对基础知识的灌输,却看不到活生生的学生丰富情感的压抑。缺少个性发展,缺少多样性教育是培养不出具有创造性、有独立见解、有开拓能力的人才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等组成的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创新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它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基础,又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问题实际上是学生的差异问题。个性是一个人有区别于其他人具有一定意识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独特性的体现。创新教育要尊重并以学生的这种独特性为着眼点,因材施教,以创新教学活动为载体,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因为创造力往往是人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有效综合。创新是人首次获取崭新的精神成果或物质成果的思维与行动,其本质是新的、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可以说,缺少独特性也就缺少个性,缺少个性也就难以发挥创新能力。因此,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相辅相成,发挥创新能力的过程正是体现个性的过程。随着创新力的增强,随着创新的深入和创新成果的增多,个性也就越鲜明。我们应形成这样一个共识:不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校长是不合格的校长,不重视学生个性培养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缺少鲜明个性特长的学生不是优秀的学生。

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建立“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育机制。“下要保底”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确保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合格。“上不封顶”就是要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第二,要建立“教育超市”机制。“教育超市”就是借鉴“超市”的经营模式来构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模式。为学生充分突出主体,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张扬个性,提供一个自由、宽松、弹性、丰富的教育环境。这是创新教育的内在需求,是教育创新的重要依托。第三,要建立创新教育的评价机制。认识到从创造力的普遍性、可开发性原理出发,人人都有潜在的创造力,经过认真的教育和严格的训练,每个人的创造能力都可以逐步得到提高,直至成为创造型人才;不是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个体,而是根据丰富多彩的学生个性特征,因人制宜地个性化评价学生;不用标准化要求去教育每一个学生,把学生塑造成千人一面、个个雷同的“标准件”,要因材施教,打破常规,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成才。

社会发展表明,我们所面临的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型经济,知识信息量激增及知识创新周期性的日益缩短,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中最具生命力和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创新成为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知识经济又是劳动主体智力化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关键在于创新,而作为劳动主体的人是创造的载体,唯有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充当知识产业中的决定性因素。可见,只有以开发创造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的创新教育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