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教育理念下的课堂观

第四节 科技创新教育理念下的课堂

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石,教学是教育的主要渠道。无论是实施素质教育,还是新课程改革都无法回避或绕过课堂教学的变革和创新。求精中学的创新型课堂教学响应国家教育政策和学校发展的需要,遵循现代教学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表现了与传统教学不同的优良品质,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的历史。20世纪中后期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竞争的加剧和知识经济的出现,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综合实力的核心和标志。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提高国民创新素质最基本、最主要的手段,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为此,世界各国无不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改革本国教育,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体系。日本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要重视创造性的研究,并把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日本的教育政策而确定下来。1989年美国发表了题为《美国人应有的科学素养》(中译本名为《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的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技术教育”,提高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1995年韩国发表的题为“建立主导世界、信息化时代的新教育体制”的教育改革方案,要求中小学实行从以知识记忆为主的教育向以培养创造力为重点的教育的转变,把创造力培养正式纳入中小学教改的议事日程。

教育可以培养创新人才,也能扼杀人的创造性。诚如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J.W.盖泽尔斯所指出的那样:“学校本应是赏识和培养创造性才能的场所,然而事实却不是如此”,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可能过分注重学业上的表现,尤其是过分注重考试成绩,“以致教育机构不仅混淆了潜在的创造才能,而且压制了创造性才能的发挥”。在“应试教育”中,这一问题显得更为突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吉就曾明确指出:“当前中国教育的严重问题之一,是缺少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开发。”正因为如此,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号召各级各类学校乃至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是国民素质的奠基教育,中小学教育不改革,不扎扎实实地实施素质教育,创新型国家建设就是沙滩上建高楼。因此,从学校实际出发,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是每所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