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实践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培养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启示
马克思的实践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主体能动性”是培养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保证
教师在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要的是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弘扬中学生的主体精神。这既是前提也是保证。
因此,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和欣赏每一名学生,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的意见。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提供机会,启发学生思维,使他们依靠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第三,教师要鼓励所有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独立探索与解决问题。
第四,教师要支持学生学会合作,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共同创新。
第五,教师要自觉地将创新意识融入教学中,要在教改实践中勇于创新,在教学中求新求异,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活动,把创新的种子播撒在每一名学生的心田里。
第六,教师要鼓励和创建一定的条件让学生大胆动手实践,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实践的要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注重发展价值”是培养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价值导向
创新具有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发展价值。一项新发明新革新往往会带来好的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一项新学说新观念往往会带来社会的大变革,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新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创新本身就表现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的进步和发展,对人类整体是如此,对人的个体而言也是如此。一个人的创新和实践的过程也是自身知识、能力、人格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因此,创新的发展价值是不容低估的。中小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更应注重其发展价值,即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中学生未来发展的作用。
中学生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的创新。科学家、艺术家的创新大部分是原创,是社会化的创新,而学生的创新虽然不排除有原创的可能,但大都属于再创,属个体化的创新。对学生的创新我们看重的不是他们的结果,而是注重他们在已有的知识能力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去发现,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正如有人提出的,让孩子走以前科学家走过的路,尽管学生的发现突破或者重组,不是前无古人的,但只要是他们自主实现的都具有创新意义,尽管他们的结果不一定有多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但我们看重这个创新的过程对学生心智人格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发展价值。
(三)“双基”是培养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起点和基石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渐进过程。越低级的,作为基础的适应性成分越多,创新因素越少。如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当然主要是传授一些基础知识和行为规范。教会如何做人,如何读书,但不能忽视前期培养。越到高年级才越要重视发展性素质,否则就会陷入不重视打基础的误区。爱因斯坦讲述过,科学创造像一座大山,基础越宽,高度越高。因而必须处理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学生“双基”形成的关系。
“‘双基’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简称。”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首次明确提出“双基”概念,指出中学的教育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获得“现代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从当今时代的背景来看,“双基”也得到了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实际上,“双基”从理念、内涵到实施过程都获得了新的内容。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双基”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以至于有人开始批判“双基”,甚至提出了在素质教育条件下,特别是在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课题下不应该再强调“双基”的偏激观点。事实上,从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来看,“双基”的地位不能动摇。基础教育是对学生实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和技能教学,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为学生继续升学或就业打好基础的教育。而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更需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起点和基石,否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只能是一句空话。没有基础的创新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有规模性的、持续性的和高度的创新。古今中外特别是在当代科学上的重大创新和发明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有了扎实的基础,也未必能培养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是因为“双基”只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它只是提供了可能性和潜在性,并不必然导致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产生,而且,也不是所有的基础都能导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获得。只有那些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导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面向全体学生”
人们以往对创新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认为培养创新能力只是对部分优秀学生而言,这是将创新与创造的概念相混淆而产生的错误认识。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创新就是我们个人自身有一种新的经验或思想的产出和获得。因此,可以说人人都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创新潜能。因此,中学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注意开发每个学生创新的潜能。教师只有珍惜学生创新的巨大潜能,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加以开发和利用,才能使每一名学生都感到创新是自己能做到的、能做好的事情,使创新成为学生生活中的动力和快乐的源泉。
综观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之理论基础,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我们需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要关注所有学生,同时也要注意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
第二,重视非智力因素在培养过程中的影响;
第三,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第四,要关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价值;
第五,要注重个体之间的合作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第六,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