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实验教学发展
所谓创新人才就是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能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创新人才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有较强的自我学习与探索新知识的能力;②有坚韧的精神意志和独特的思维方式;③有完备的知识结构,能精通学科专业,了解相关交叉学科知识并能掌握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④有适宜的品质要素和积极的人生价值,能够与他人合作或共处;⑤有健康的体魄和擅长科学的实践方式。总的来讲,创新人才侧重是从事一定学术研究性工作的实际操作者。他们能够运用一定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创造新技术或者进行创造性的社会化操作与应用,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新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实验能推动理论的发展,理论渗透实验之中,脱离实验谈理论,将难以理解理论知识,更谈不上理论创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只有在实验教学中才能实现,实验教学正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课堂,这是由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的这种特殊过程与径迹决定的。首先,学生借助一定实验手段认识实验对象,对各种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训练和提高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能力;然后,记录实验现象,根据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训练和提高学生进行科学总结、找出规律并上升理论的能力;观察—测量—整理—总结不断循环反复的过程就是对科学认识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每一个步骤都充满创新精神,都在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整个实验教学过程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
创新实验教学发展是在强调实验教学条件得到发展的同时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上,通过软实力的内在提升,完善实验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从而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展。实验教学服务于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实验教学设备、实验教学场地和实验教师队伍等实验教学资源条件做保障,要发挥这些资源条件的效益就需要加强学校软实力,以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提供创新人才特质培育的环境氛围,从而实现对创新人才的有效培养。可见只有通过科学的思想和策略实现实验教学内涵式发展,才能在实验教学规模、质量和效益之间实现均衡,充分挖掘内在潜力,实现资源合理有效利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稳步发展,可以说,实验教学内涵式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实验教学中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