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理念下的学生观

二、创新教育理念下的学生

1.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首先要将学生看作为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学生要以学为主,这种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而不是教师的强行灌输。只有“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才能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义不容辞地对学生施以“引导”“指导”“辅导”“教导”乃至“训导”,才有可能“导”出创新性人才。

2.把学生当作朋友。坚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把学生当作朋友,意味着要和学生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交流自己的思想情感、人生观、世界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和学生交朋友,以平等的朋友身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之在平等的地位、民主的氛围中自觉自愿地、乐此不疲地参与教育过程以及教育活动。

3.把学生当作老师。现在的学生也不再是“期望的知识接收器”,其中有些学生某些方面的知识(包括计算机、现代科技等方面)已超过了部分教师,由于目前获取知识的渠道之多,即使在教师所执教的本学科上,也有不少信息学生已经掌握了,而教师却还毫不知晓。这没什么关系,“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问题在于:我们教师应该虚怀若谷,不耻下问,心悦诚服地把学生当作老师,向他们学习自己所不知的东西,此举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学习的主人。

4.把学生当作同学。把学生当作同学,主动地与学生密切合作,共同探究,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对话环境,教师与学生在一起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彼此交流、互相沟通及坦诚的碰撞中,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学习上的好伙伴”。

5.把学生当作儿童。学生都应该属于儿童的范围。作为儿童的学生应该有自己的童心,有作为儿童的特有的性格和爱好。作为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看作儿童,对于儿童的要求应该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

6.“学生是学习主体”。不满足于有限的书本,不满足于教师有限的教学,不满足于压制探索性行为的那些束缚。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工作中要摒弃那种静止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式和“一俊遮百丑”的片面思维,用变化的、发展的、进步的眼光去看待和研究学生。要看到学生的“长处”,看到学生的“未来”。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这种发展的潜能是相对于学生已经表现出来的和达到的现实发展水平而言的。每个教师都应对学生的可能变化和发展到更高水平持有信心。

7.学生是有极强创新能力的群体。每个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去挖掘由具有无限潜力的个体组成的学生群体,其潜力更是惊人的。我们提倡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天性。可以肯定地讲,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教育者应视之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加以挖掘和利用,通过创新教育,把学生存在着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有人谈到创新就会很快和那些天才联系起来,似乎与己无关,对一般学生更是望尘莫及的事。其实这是对创新的一种偏见。事实上,天才与平凡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绝大多数人先天的条件是相似的,有的人创造性得到了发挥,而有的人却受到抑制甚至扼杀。创新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培养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人,你就培养出了一个发明家;培养一个有创新能力的群体,你就培养出了一个能带动一方发展的群体。学生正是一个有创新能力的群体。任何一种能力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慢慢培养形成的,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如此。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我们强调提供条件,创造环境,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通过有效的训练,促使知识内化,达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学习的目的。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是忽视人的发展。因此,在教育者眼中,学生似乎一度成为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知识容器”“两脚书橱”。课堂上教师“满堂灌”“一言堂”更是比比皆是。这必然影响学生潜能的开掘,学生智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也将受到严重遏制。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青少年身心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一时期他们的明显特点是:好奇心强,容易被各种新鲜事物所吸引;接受能力强,容易吸取各种知识,模仿成年人的举动;可塑性强,容易按照各种模式进行塑造。随着身体的发育成长,在心理和生理的成熟过程中,这些特点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在这一时期创新能力的发展往往为一生的事业打下了基础。许多发挥了创造才能的人,往往在儿童时期已显端倪,到青年时期就锋芒毕露了。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活动方式越科学,活动水平越高,活动内容越丰富,人的发展就越全面和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