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创新型教材观
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要注重“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首先要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学好。
(一)不断生成的教材观
每个学生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以自己的方式生成对教材内容意义的理解,由于不同学生的已有经验以及对经验的看法不同,因此理解相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思路获得不同的感悟和体验。教材内容的动态生成一方面包括对一般意义上的“资料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师生在教学交往活动过程中的行为变化和由此获得的感悟、生成的体验以及领略到的思想方法等“体验文本”都是教材内容生成的表现。这些“体验文本”本身就是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内容的意义正是在不同体验的交锋和碰撞中得以丰富和提升的。这种“体验文本”来自于师生发自于内心的情感体验。在体验中,他们可以意识到自己独特的个性魅力,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自我存在的价值,感觉到自我理智的力量、情感的满足。这种体验会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使其个性不断发展。反过来,它又会进一步使师生的体验更丰富,使教学的意义不断生成。这种相互促进作用不断循环,使得教材内容不断生成,成为一个持续生长的、开放的“生态系统”。
(二)整合的教材观
课程整合是我国目前正在实验之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重点内容之一。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脑是以整合的方式而非分散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加工的,知识越整合就越易于学习。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是相互补充、彼此共生的关系。分化和综合本来就是客观世界的两种基本的变化方式。而所谓的整合就是将不同的部分联结成一个整体或将不同的部分纳入到整体中。因此,整合首先以部分为基础,没有部分也就没有整合。所有的课程整合形式,不论是学科取向的课程整合设计,还是活动取向的超学科的主题式课程整合设计都离不开各个分化的学科,都承认学科知识作为人类的研究成果对儿童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开发课程资源和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替换教材的例子;二是拓展教材的主题;三是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四是整合不同学科的内容;五是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
(三)实践的教材观
过去我们强调“扣纲依本”,而新课程则是“一标多本”。
1.教师可以根据本地、本班级的情况,有选择地使用教材。
2.教师可以根据本地的资源和环境,对教学内容加以改造。
3.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设计新的活动方案。这样使教学活动以教材为基础,但不囿于教材,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课内外丰富的课程资源中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丰富生命的内涵,提高综合素质。
(四)课程资源观
鲜明的课程意识拒斥“圣经”式的教材观,要求教师确立课程资源意识,认识到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而且教材是可以超越、可以选择、可以变更的。教材仅仅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但不是课程的全部。任何课程实施都需要利用和开发大量的课程资源。可以说,教师课程意识的强弱往往集中地表现在教师对待教材的态度与处理教材的方式上。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要求教师具有以下基本教育行为方式。
一是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教师如何看待教材,如何利用教材,首先取决于他的教材观。具备鲜明课程意识的教师仅仅把教材看作是师生对话的“话题”,一个引子,或者一个案例,教材不是课程的全部。在对教材的处理方式上,具有课程意识的教师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联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紧扣课程标准而不是紧扣教材。多少年来,我们那些要求教师“忠于教材”“紧扣教材”等教条也许到了该终结的时候了。
二是利用与开发多种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因为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教材、通过教室或课堂来实现的,课程意义的生成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世界”,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课程资源开发不仅仅是课程设计者的任务,也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因此,鲜明的课程意识要求教师利用与开发各种教材以外的文本性课程资源、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课程价值的实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的可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