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教师成长的规律
目前,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创新型教师尚为数不多。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管理,特别是教师自身的问题。教师的创新性或创造力一方面是指教师能够综合已有的知识、信息和经验,产生有别于他人的独特的、新颖的教育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技能和教学成果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指根据已有知识发现教学和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研究,开展创新活动,从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
人的成长有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个方面。先天的遗传因素是个体发展的自然或生理的前提条件。因为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如果没有这些自然条件,人的各项素质的发展就无法实现。如人的大脑若先天机能不健全,没有思维机制就无法学习和工作,更谈不上进行发现、发明和创造。但是遗传因素只是为个体素质的发展提供生理上的可能性,因为它不是现成的思想、观念、知识、爱好和才能,不能决定个体的各项素质。人的素质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中形成的,是人的主观努力和后天实践的产物。同时,现代生理学证明,遗传因素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先天遗传素质也会逐渐发生变化。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长期进行某一活动训练或实践,可使脑的某一方面反映能力提高。如印染技工就比一般人具有较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较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
创新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和本质力量的最高体现,人的素质的发展最根本的就是创新性的发展。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个性品质主要有独立性、兴趣、爱好、好奇心、求知欲等。独立性是极其可贵的创新品质,所谓独立性就是不依赖于他人,自主地思考和行动。由独立性到创新性是人才成长的普遍轨迹。独立性是创新的重要构成部分,缺乏独立自主意识和能力,不能进行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人不可能有创新能力,没有独立的意志品格不可能有创新性,不会独立学习(自学)和独立工作同样不可能有创见。须知每一个成功的教育背后都站着一个独一无二的人,创新型教师必须具备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教学思想、教学技艺和教学成果,才具有真正的教学感染力。除了独立性,还有兴趣、爱好,特别是好奇心和求知欲等也是极其重要和可贵的创新品质。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胚胎。个体的兴趣、好奇心等是问题产生的主要来源。而创新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假设)、分析问题、验证问题。因而,兴趣、爱好、好奇心、求知欲等和独立性一样,都是创新性形成的重要条件。创新型教师必定是注意积极发展和培养自己多方面兴趣、爱好和特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的人。
所以,创新型教师的成长是有条件的,也是有规律的。首先是教师个体身心素质的自由发展,其次是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再是自身的实践活动使然,其中每个方面都有两重性,既包含有利于创新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毛泽东在论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时深刻地指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遗传素质只是创新性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个体的主观努力,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内心充满创新的勇气并坚持不懈地追求创新成就才是其成长的真正动力。外部环境是诱因,也是一个重要条件。但若离开教师自身的努力实践,不管客观环境产生多大的影响也无济于事。只有长期进行创新性实践训练的教师才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型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必定是努力提高自身的独立性,涵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活动,进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艺术和教学魅力。这种多才多艺和特长的充分发挥,既可以为广大师生瞩目,成为特殊人物,也可以带动教师自身其他素质的提高。
(一)主观努力和大胆实践是创新型教师成长的内部动因
1.树立创新志向,涵养创新精神
人人都有创新潜能,并非只有科学家和具备超人智慧的人才有创新性。创新型教师必定是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的人。一个缺乏高远的理想追求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对事业感情冷漠、对工作兴趣淡薄,遇到挫折意志消沉而又性格懦弱的人是不会有什么建树的。古人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所以教师首先要树立创造志向和远大抱负,涵养创新精神。为此要端正教育思想观念,包括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以及创新观,破除创新的神秘感,不以失败为耻,敢于不断创新,纠正“教书匠”“孩子王”“知识保姆”等教师概念。陶行知早年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具备强烈的创新欲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会有创新行动,进而处处、时时、人人都可能有创新成果。如工作中的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方法等都包含有创新的因素。
2.发展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在人的创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发展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创新思维往往带有强烈的探索动机,经历假设、推理、顿悟、验证等阶段,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变通性、流畅性等特点。要求个体冲破习惯性思维定式,敢于打破常规,善于质疑,并展开想象的翅膀,以形成创新个性品质。在教学中循规蹈矩、照本宣科、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是创新性发挥的羁绊。
3.不断追求新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进入21世纪,需树立终身学习的人生理念。终身教育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创新型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的模范。传统的教师主要是知识型、“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学富五车”是这一类型教师的完美标准。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反映了那个时代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强调教师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需具备“一桶水”。在高等师范教育中,师范生不仅要学习所教学科、心理学、教学法等知识,还要学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今天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老化的周期日趋缩短,现代知识急剧增长,出现爆炸的态势。依靠一次性学校教育以及聚沙成塔、积水成渊的方式,从容积累知识缓慢加以消化而逐步验证运用的传统学习方式已落后了。有的教师在本学科内堪称“饱学之士”,在实际工作中,亦有茫然失措之感,甚至出现“死教书,教书死,教死书”的现象。所以作为创新型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追求新知,探索学科前沿,有较强的自学内驱力,并不断优化自学内容,积极进取,拓宽视野。
教师的知识容器应不是一桶水,而是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溪,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为此,创新型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应合理,做到专博相济,一专多通,一专多能,主精辅熟。知识领域宽广了,思维就会开阔,看问题就更接近客观、全面,有利于教师正确看待那些有一定创新精神而又不太顺从的学生。知识既博且新的教师在课堂上洋洋洒洒,旁征博引,营造出精彩纷呈的教学氛围,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学其理”,从而有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优良行为的养成。
教师在追求新知的过程中,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一些特殊的技能技巧。如提高外语、计算机水平和网上动手能力,进行超文本阅读和检索。随着信息网络化的到来,如今电子书刊一类的知识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可以有多种联结组合方式与检索方式。教师应学会网上学习的方法,学会文、图、声并茂的多媒体写作,由此可进一步训练学生运用信息技术阅读电子教材,帮助、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4.积极参与创新实践
当今社会教师的历史使命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的功能从传统的教给学生知识发展为开发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性的学生呼唤创新型的教师来培养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是创新型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是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智慧,锻炼才干的。毛泽东说过: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和发展真理。教师的创新性等才能只有在社会实践中,特别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得以形成和发展,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再说,教育教学实践也是检验教师人才水平的标准,否则评价、衡量教师的创新性就失去了客观标准。教学实践还是推动创新型教师成长的动力,教师创新素质的形成、发展,要在反复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来实现,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不从事创新实践就不会有创新能力。立足实践,勤于实践,创新素质才得以培养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是造就创新型教师的摇篮,实验是诞生教育实践家的圣地。
(1)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涵养创造力。课堂教学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发挥,教师需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善于发现、挖掘自身和学生身上的创造潜能,以新异的方式处理教学中的问题。教师的创新性实际上是由教师教学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有千差万别的个性。要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具备教学机智,根据其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状况以及认知过程的特点,对每个学生进行研究,掌握其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上钻研教材教法,因材施教,这实际上是一个独立创造的过程。另外,作为教材或课本上的教学内容,老师首先要充分消化吸收,融入自己知识的一部分,然后根据教学过程简约性规律,把直接的书本知识间接地传授给广大学生。为此,教师要有各种兴趣、爱好、特长,创造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总结经验,为学生学会学习而教,不是依靠大量占用学生的时间、精力和经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要更多地考虑学生想学什么(学习需要)和能学什么(学习能力),多教“点金术”,多授人以渔。要转变传统的接受式知识教学观,让学生从知识仓库的枷锁和牢笼中解放出来,由知识的容器、奴仆转变为知识的主宰者和挑战者。教师还要根据教学相长的原则,正视现实,在师生互学互勉中完善自己。所谓“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可否认广大学生也有许多思想火花和闪光的智慧,在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老师。教师要诚心诚意地向学生学习,重视教学反馈,加强自我调节。搜集反馈信息时既可以观察所教的学生,也可以追踪调查已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加以纠正。
创造性的教学还要求教师重视教育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活动是一种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实践活动,教师要加强科研训练,掌握文献检索、编码归类等方法,通过自学、科学研究的方案讨论与论证,多渠道收集、查阅、积累文献资料(包括网上资料和电子读物),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培养科研能力,培养对教育信息敏锐的感受力和准确的提取力,从而学以致用,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和学术水平。为此,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加强横向联系,了解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动向和科学技术发展动向,以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术,大胆探索和创新,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因为各门学科纵横交错,形成知识的立体网络,教育科学和教法体系本身也日益丰富。同一学科内流派林立,同一教学内容也因教学方法迥异而效果悬殊。为了保证自己能站在教学改革的前沿,教师之间应发挥群体优势,活跃学术交流空气,弥补个人智能的不足。
(2)在生活实践中吸取营养,挖掘创新宝藏。蜜蜂不分昼夜地采撷花粉,消化加工,从而酿出蜜汁。教师应像蜜蜂一样,从整个社会生活中汲取精神营养,滋养和发展自己。留心处处皆学问,要从隐处着眼,从微处着手,重视和珍惜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平凡的“小创造”。如今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封闭时代已为信息社会所取代,只埋头钻研课本与教学参考书的教师,其教学也势必会脱离时代和现实生活,显得十分狭隘和贫乏。所以应注意将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将书本“死水”和社会生活实践的“活水”相贯通。
创新型教师还要善于从师,注意择师而行、虚心好学,有宽广的胸怀、宏大的气量。正如韩愈所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如此而言,不但专家、学者可以称为师,普通工人、农民、干部、士兵、学生,只要他们在某些方面有所专长就可以拜之为师。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教师之间的学习。特别是青年教师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学习其渊博的知识和严谨治学的态度。老教师应学习青年教师的虎劲、猛劲和干劲,及时更新知识,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接受新生事物,创造性地教书育人。因为人人皆有所长,亦有所短,全才和通才几乎是不存在的。教师应正视优劣,扬长避短,见贤思齐,一扫关起校门办教育,各自为战搞教学的沉闷空气。在同行中创造一种“文人相敬”的风气。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借鉴就没有创新。古人云: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只有博采众长、互勉共进、相互交流,逐步完善知识和智能结构,在此基础上才能引发创新灵感,形成创新个性。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得好:“一个苹果,两人互相交换,仍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互相交换就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
创新型教师还要树立新的时效观,合理安排时间,掌握时间的运筹学,善于挤时间,惜时如金。
(二)适宜的外部环境是创新型教师成长的重要条件
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人一生下来就受环境的影响,在环境的影响下,获得生活知识和经验,形成各种素质。社会环境是人的素质形成的外部客观条件,对素质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说的就是环境的习染作用。俗话说:时势造英雄。正如恩格斯赞美文艺复兴时期一样:“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同理,创新型教师的成长也是需要一定氛围或环境的,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包括社会的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等。有关跨社会、跨文化的比较研究表明,在政治清明、民主、宽松,鼓励独立性和创造精神的开放性社会中,人们的创新思维水平普遍较高。在强调专制、服从的封闭性社会中,人们的创新思维水平普遍较低,表现为退却、服从、逃避现实,缺乏创新精神。我国有着长期闭关锁国的历史,社会遗留下许多禁锢思想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批判了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文化逐渐取代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文化。但封建社会有几千年的历史,封建文化的一些思想观念已成为一种历史积淀潜存于人们的思想之中。因此教师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应抵御这些陈腐的传统社会文化。内部环境即校园环境或教育环境,主要是校园文化环境和教学环境。教师主要生活在校园之中,要为创新型教师创新个性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提供广阔空间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对形成师生创新品质,开阔视野,培养兴趣和能力有很大影响。教学环境是指学校对师生教学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如环境布置、教学气氛、学术风气、班风、校风、管理机制等。适宜的教学环境(宽松、民主、自由的氛围、浓厚的人文气息及鼓励多样性、个性和自由想象的教学环境)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气候”和“土壤”。
心理学研究证明,当个体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时,可以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而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只有适宜的校园文化环境或教育环境才能保障师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如同普遍性蕴涵于特殊性之中一样,创新性蕴涵于个性之中。个性的发展离不开他所生活的环境,个性是在与他的生活环境相互刺激的过程中形成的。环境如果不断刺激一个人做出主动独特的反应,为他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他的个性自然就会得到较为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反之,如果环境对个体富有个性的、独创性的表现做出否定的反应,个性就会收敛,甚至被淹灭。教育管理者要创造一个标准中有自由、一致中有特色,统一中有个性的校园文化环境,鼓励教师标新立异,鼓励教师大胆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
当然,人们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因为人类有主观能动性,可以积极改造环境,适应环境,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自己。对待环境的主观态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发展和成就。在同样的环境下,由于人们的主观努力不同,成长和发展的结果也不一样。环境对创新型教师无论提供什么条件,归根结底还要通过创新型教师的主观努力和教育教学实践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