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教师的能力结构
教师能力是指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所具有的能力,包括教师的一般能力(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教师的职业能力(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等)。教师能力作为教师从事教书育人活动所需要的能动力量或实际本领,它是由多种单项能力组成的和谐统一的总体,缺少任何一种有机的组成部分都将直接影响教师能力的质量、水平及发挥。然而新时代的教育是创新教育,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是创新能力。当前教育系统中的各方面、各个要素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使得传统的方法方式不再适应,而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应用新知识、技术探索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代社会,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没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将无法承担起时代赋予的新任务。教师的创新能力是以一般能力为基础,在教师特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转化生成的。创新型教师的能力主要包括创新能力、教研能力、教育应变能力、班级管理创新能力等,这里着重对教学创新能力、教研能力、教育应变能力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教学创新能力
教学创新是指教师通过发展性教学、主体性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动态性教学等创造性的教学组织形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
教学创新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它的宗旨是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因此,它重视学习过程,尤其是思维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操作获得知识,注意帮助学生扩大思维范围,提高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优化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它不像传统教学那样,只重视学习结果,而这种结果又大多是通过考试确定的以分数为表现形式的学业成绩或用记忆“掌握”到的抽象概念。创新型教师也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但不以此为终极目标;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要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奠定基础、创造条件。所以,他反对被传统教学奉为主要手段的“注入式、填鸭式”和死记硬背,重视对基础知识技能的理解和综合运用,以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为主线。
教学创新是一种主体性教学。创新型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主体的发展只有通过主体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因此,主张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认识水平安排教学程序,按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和思考时间。创新型教师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但同时认为:“主导”不是“主宰”,反对像传统教学那样,教师完全以权威者的身份和冷冰冰的面孔对待学生,反对教师包揽课堂和任何形式的“以教代学”,要求师生平等、教学民主、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学创新是一种问题解决式教学,以问题解决的方式组织教学进程。教师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激励学生独立探索,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启发和培养多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是无穷无尽的,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不像传统教学那样,只向学生提供一种可能答案或一种解决途径的封闭式的问题情境,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桎梏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问题解决式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发问、想象、思维、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由于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经常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设计不同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于是,教师就不能像从事传统教学时那样,一本书走遍天下,一份讲稿使用数年。在问题解决式的创造性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动学习者,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学创新是一种动态性教学,不像传统教学那样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结论,奉送真理,而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探究,形成结论,了解规律,发现真理;不像传统教学那样,学生的学习方向和程序完全受教师的事先设计控制,教学范围完全以教材内容和教师预备的资料为限,而是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现时需要,特别是根据学生提出的新角度、新思路、新观点、新办法,解决问题的需要,随时给以恰当的辅导;教学范围除了教材内容之外,往往会因问题解决的需要而加以调整。教师事前拟就的教学计划被打乱,教学进度或者减慢或者加快,这类事情,在创造性教学的课堂上是常见的。
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是教师在具备一般教学能力的基础上,能想出优质高效的新方法,建立符合教学规律的新理论的能力,集中体现在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精神,敢于标新立异,能够独出心裁,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这是教师诸能力中最具根本意义的能力,其主要标志是如下。
1.更新教学内容的能力
教学内容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凭借,也是决定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教学内容的更新,是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某个方面能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或者修正、补充乃至重新组合教材,优化知识体系;或在教学过程中能选择新的思维角度,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再认识。
2.创造新的教学方法的能力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方法或手段,是一切教学活动能否卓有成效的关键环节。美国创造学家史密斯认为,创新型的教师,应该是吸收现代教育科学的新成果,并把它积极地运用到教学上,而且能够发现和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的人。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教师,不仅要善于继承、借鉴前人或他人的先进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创新,形成独具自己个性特点的教学方法,以丰富教学方法的理论宝库。新时期以来,一大批富有创造精神的教师,他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从各科教学实际出发,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改革,创造出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的丰饶园地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3.优化教学过程的能力
教学过程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不同衔接和组合,会使教学活动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还应体现在积极探求新的教学程序,重视研究教学诸因素的内在联系和教学的普遍规律,使教学结构合理,教学过程优化,使教学过程表现为各个发展阶段之间彼此有规律的、连贯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形成新的教学序列,产生整体大于部分总和的系统效应。
(二)教研能力
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事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各种课题的实验、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能力。它包括教学研究和教学研究之外的其他方面的教育课题研究。教育研究能力是创新型教师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教师创新能力的具体表现。教师的研究能力提高了,对待教育教学问题能以科学的态度去审视,能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就能高屋建瓴,事半功倍,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在教育界向教育科研要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由工匠型、经验型的教师向科研型、创新型、学者专家型教师转变,已成为时代对广大教师的迫切要求,教师的教研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学能力
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必须不断地吸纳有益的知识经验,借鉴先进的教改成果,同时还要自觉地学习新知识、新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了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提高对教育理论的认识。因此,自学能力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必备的素质之一,教研能力强的教师一般都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他们对教育信息有敏锐的感受力,具有迅速感知、选择、接纳有关教育信息的能力。自学能力强的教师对教育信息有准确的提取力,面对信息的海洋,他们能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弃陈留新,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自己的信息资料库,提高有效信息量,为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改实验能力
教改实验能力是教师根据研究课题的设想,在周密计划和专门设置的特定条件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能力。实践出真知,实践练才干。参与创新教育教学实践是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创新型教师的重要标志,创新型教师往往都是教育教学的改革者、实验者。陶行知说:“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是造就创新型教师的摇篮,是诞生教育实践家的圣地。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从事长达30多年的创造性教育实践,创立了闻名于世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著名教育家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研究长达20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教学实验,总结出“教育新体系”这一不朽成果。我国创造教育的先行者陶行知先生,在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体现我国教育特色的创造教育理论。纵观教育发展的历史,创新型教师无不是教育改革、教育实验的积极的倡导者、参与者和实践者。
3.撰写教育教学科研论文的能力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推动社会的进步。教师用书面文字把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中的成果整理出来,公之于世,供社会选择,这是实现科研为教育发展、为人类进步服务的必要手段,也是充分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方面。
(三)教育应变能力
教师的教育应变能力是指一种对于面临的新的意外的情况,能够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并且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应变能力是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能力达到熟稔地步的表现,是教师掌握了高度教育艺术的表现,是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创新型教师又一重要特征和标志。教育应变能力是教师平时深思熟虑和积累丰富教育经验带来的结果。如果没有教师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的深刻了解,如果教师没有把握他所教学生心理的脉搏,他就不可能在临场当机立断,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创新型教师由于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思维力以及丰富的教育经验,使得他们面对教育情境中的某些突然变化能够随机应变,表现出高超的教育应变能力。首先,创新型教师的教育应变能力表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的微小变化中发现问题,灵活组织教学过程,能够适时调整教学内容,适宜变动教学程序,合理地调控教学节奏,灵活改变教学方法,巧妙处理教学失误,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一位语文教师讲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误将“洌”板书为“冽”。有同学当场指出老师板书有错。此刻,这位教师并未慌乱,而是灵机一动,干脆以差错为契机,实行“错导法”,要求学生仔细看课文,查查字典。经过查对、辨析,教师镇定自若地进行总结道:“‘洌’指水、酒清澈;‘冽’指寒冷。可见,一笔之差,义差千里,对此务必十分留意。”这实际上是一种将错就错的处理办法,巧妙地将失误变成了教学机遇,是教学应变能力的生动体现。其次,教育应变能力表现在教师能够灵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及其他学科的知识解决面临的新问题,表现出因势利导的教育艺术,善于注意发现、及时捕捉学生表露出的积极因素,加以引导和激发,抓住他心中闪耀的火花,引发为炽烈的热情,化为积极的行动,突出表现为教师处理偶发事件的艺术。例如:有位教师在上课时,气氛正浓,突然从一个学生的书包里跳出一只青蛙,很快从这张课桌跳到那张课桌,随后竟“呱呱”地跳上了讲台,全班一片哗然,秩序顿时大乱。教师扫视了一下全班,顿时明白这只青蛙是从哪里跳出来的。当时,教师表现出特有的耐心和忍劲,只是用毋庸置疑的眼光盯了当事者一眼,顺口凑成一首打油诗:“刚才讲课已入神,忽然传来蛙叫声,嘻嘻哈哈难安静,叫我讲课怎能行?”课堂秩序马上安定了,讲课得以继续进行。下课后,那位学生带着负疚的心情主动找老师认了错。老师表扬他是个诚实的孩子,问他:“你喜欢小动物?”他点点头。“那很好,这是正当的爱好。达尔文小时候就是一个动物迷,后来还成了闻名于世的生物学家。但是,上课要用心听讲,可不能影响课堂纪律呀!告诉你,我们班准备成立一个动物兴趣小组,你来当组长吧!”后来,这个调皮的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观察昆虫的活动中,懂得了各门功课的重要性,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逐渐改掉了散漫的坏习惯。他们动物兴趣小组制作的昆虫标本还获了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