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师队伍的现状

一、我国教师队伍的现状

(一)教师队伍中科任教师结构不合理

素质教育的实施要贯穿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各个方面,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德育、体育、美育等有着特殊的作用。德育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提升人的理想与志向,为创新提供动力;体育使人具有健康的体魄,为创新提供生理基础;美育激活人的情绪美感,使人在愉悦轻松环境里感悟产生灵感。据介绍,美国有银行总裁在引进职员时并不选择学金融、银行货币、财金等专业的,而选择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问其原因,总裁回答:搞音乐,尤其是进行作曲创作者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十几个音节从他们脑中谱出的曲子没有一个是重复的。但在我国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中,体育师范、艺术师范等招生数量极少,造成中小学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师资缺乏,还由于高考影响,造成教师队伍中历史、地理、外语、物理、生物等学科师资数量不足,而且还不受重视。

(二)教师队伍中不少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业务素质离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

掌握关于教师职业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创新型教师的必备条件。我国古代《学记》早就指出:“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善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这是讲只有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因素,又懂得教育失败的因素才能胜任教师工作;只有懂得学生学习有难有易,资质有好有坏,并善于多方诱导,才能当老师。但由于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强调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强调师范生在某一专业领域的造诣,强调他们在知识上掌握得比学生多,为师之后又多是只要求他们能够把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道德规范传递给学生就行,或是要求他们注重对学生应试的训练等,这就导致教师对教育教学规律、教育教学技能技巧、方法掌握得欠缺。一些地方对中学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调查,发现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教师学科知识掌握不够,而是与教师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掌握,教育教学技能、技巧、方法掌握得不够有重要关系,这与近些年来师范教育强调专业性、学术性,淡化、削弱师范性,忽视教师职业性训练也有密切的关系。

(三)教师队伍中还存在道德素养,尤其是职业道德修养不高者

培养素质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教师自身的素养,尤其是职业道德素养,如高尚的师德、忠诚并献身于教育事业,热爱并关心学生等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论语》讲,“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表明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但由于受市场经济中急功近利倾向的影响,受社会不正风气、消极腐败现象的影响,也出现个别教师不是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从事教学、教研,凭成绩去晋职、晋级,而是抄袭、投机,甚至做假;个别教师把精力花在兼职和创收上,授课草率应付;个别教师把考试作为卡扣学生的手段,甚至向学生索取钱财;个别教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离,人生理想境界低下,仅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没有献身教育事业、终身以教育为职的追求。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教育投入不足,导致一些地方教师待遇低等客观原因,个别教师从教师职业中难以获得积极的情绪,而是消极的情绪体验,等等。这些情况对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损害甚大,对学生的不良影响甚大。

(四)教师队伍中个别人教育观念还比较陈旧、落后

教育观念是教育教学行为的先导,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观念是否反映和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教育观念是否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教学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它影响到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能否真正贯彻落实,影响到素质教育能否真正贯彻实施,影响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否真正变成现实。但有个别教育工作者依然受传统教育中一些过时陈旧思想观念的影响,在教学中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忽视或不重视学生智力、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考试评价上,重视的是学生对已有知识、概念的再认和再现,忽视学生独到的见解和创新;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器重偏爱的是考试成绩高的学生,是“听话”“顺从”的学生,轻视考试成绩欠佳、调皮的“差生”;在师生关系上,强调作为教师的权威,而忽视对学生民主平等的态度;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多批评、指责,常惩罚甚至体罚学生,少鼓励、赞扬和肯定;教师缺乏竞争观念,开放意识,习惯于现有的教育教学方式或满足于封闭状态之小天地里的教育教学成绩,有着比较严重的依赖心态;缺乏学生主体意识,不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看不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新性;缺乏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的整体观、全面观,看重自己所教课程,轻视其他课程,重视知识教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等,看重学校教育的作用,忽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影响,重视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和发展,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缺乏生命意识,不是“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而是使课堂充满紧张甚至森严的气氛,把学生当成工具、器物。就像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其《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的文章中所指出的那样:“是教者预定一目的,而强受教者以就之;故不问其性质之动静,资禀之锐钝,而教之止有一法,能者奖之,不能者罚之,如吾人之处置无机物然,石之凸者平之,铁之脆者煆之;如花匠编松柏为鹤鹿焉;如技者教狗马以舞蹈焉;如凶汉之割折幼童,而使为奇形怪状焉;追想及之,令人不寒而栗。”

教师队伍素质不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不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还有着其他方面的表现,比如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与运用的欠缺。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知识、能力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社会迅速进步对教师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已开始进入信息科学技术时代,科技信息的网络化、高速化、双向化、多媒体化、大容量化以及实时化、智能化,已开始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有人指出,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社会影响的不断扩大,不会运用多媒体技术去获得丰富的知识资源就可能成为信息社会的新一代“文盲”“半文盲”,多媒体教育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实施将逐渐使教育技术从辅助工具上升为教育的基本形式之一。目前,有条件的学生已可以在家里接受网络上的信息。未来的教师,或作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型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若只是习惯沿用教科书加粉笔(黑板)的媒体使用方式教育学生,必将被信息社会所淘汰。但令人担忧的是许多教师还不知道、不了解先进和较为先进的教学媒体技术,甚至拒绝接受新技术、新信息。

教师素质不适应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要求,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的表现,甚至有很严重的表现。个别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相反还起着压制,甚至扼杀学生创新精神的作用。最近有的报纸杂志刊登的一些文章对此有很深刻的揭露。

毛泽东当年批评旧学校:“消灭个性,灭掉性灵。”对现实的学校教育虽不能如此评价,但存不存在“消灭个性,灭掉性灵”的现象呢?上面两篇文章所反映的事实是不言而喻的。一般认为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同样,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创新型的教师。

怎样成为创新型教师呢?创新型教师的成长涉及教师个体自身的努力,涉及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创新,涉及给教师以进修培训的继续教育创新,涉及学校管理以及教育系统环境的创新,乃至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历史传统等都有着密切关系。对于这些问题,本书都将进行思考和研究。在此,只就教师如何吸收、借鉴中国教育历史发展的优良传统处理好继承与批判的关系进行一些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