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中国水资源概况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全国年降水总量为61889亿m3,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即河川径流量)为127115亿m3,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288亿m3,扣除重复利用量以后,全国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
如果按水资源总量考虑,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若按人均水资源量计算,人均占有量只有2185m3,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已经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如果从单位耕地面积水量来看,也远远小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我们用全世界7.2%的耕地,养育着全球1/5的人口,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水土资源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各地区之间自然条件存在很大差异,导致水资源丰富程度出现显著的差别,形成了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格局。全国水资源量的80%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为3490m3,亩均水资源量为4300m3,属于人多、地少、经济发达、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但由于分布不均(如上海仅为185m3/人)和污染严重,使得部分地区工业、农业和人民生活得不到按现有模式发展的足够的水资源供应。长江流域以北广大地区的水资源量占全国14.7%,人均水资源量仅为770m3,亩均约471m3,属于人多、地多、经济相对发达,而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其中黄淮海流域水资源短缺问题尤为突出。
多年来,我国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水环境持续恶化,由于污染所导致的缺水和事故不断发生,不仅使工厂停产、农业减产甚至绝收,而且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和较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地威胁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了人类的生存。根据全国水环境监测网水质监测资料,2000年对全国主要江河700多条河流的水质进行了评价,在评价的11.4万km的河长中,Ⅰ类水占4.9%,Ⅱ类水占24.0%,Ⅲ类水占29.8%,Ⅳ类水占16.1%,Ⅴ类水占8.1%,劣Ⅴ类水占17.1%。枯、丰水期水质变化不大。全国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总体河长的59%。重点湖泊、水库的水质良好,部分湖泊处于富营养状态。我国地表水资源污染严重,地下水资源污染也不容乐观。北方五省区和海河流域地下水资源,无论是农村(包括牧区)还是城市,浅层水或深层水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局部地区(主要是城市周围、排污河两侧及污水灌区)和部分城市的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而且污染呈上升趋势。
我国按水资源紧缺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区域。
1.人口、生态双重压力缺水地区
这类是指即使无人居住水生态也失衡,加上人口压力大导致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依次为宁夏(人口压力系数为0.81,生态压力系数为0.87)、天津(人口压力系数为0.85,生态压力系数为0.14)、河北(人口压力系数为0.64,生态压力系数为0.16)、山西(人口压力系数为0.54,生态压力系数为0.39)。
2.生态压力缺水地区
这类是指即使无人居住水生态也失衡,因此有大片荒漠地带;而目前人口压力尚不超标的地区。依次为内蒙古(生态压力系数为0.14),新疆(生态压力系数为0.64)、甘肃(生态压力系数为0.54)、青海(生态压力系数为0.42)。
3.人口压力缺水地区
这类是指假设无人居住可以达到整体水生态平衡,而由于人口密度过大导致严重缺水的地区。依次为上海(人口压力系数为0.82)、北京(人口压力系数为0.67)、山东(人口压力系数为0.62)、河南(人口压力系数为0.56)、江苏(人口压力系数为0.54)、辽宁(人口压力系数为0.12)。
4.准缺水地区
这类是指总体而言超过缺水标准下限,但人口和生态压力均较大的地区。依次为陕西和安徽。
由此可见,我国西北、华北和中部广大地区都不同程度地缺水,同时水土流失问题严重,而严重的水污染又恶性加剧了这些地区的水资源短缺,进而造成了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干涸、土壤沙化、荒漠化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