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2 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7.1.2.1 水资源供需失衡
黄河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最大的供水水源,以其占全国河川径流2%的有限水资源量,承担着本流域和下游沿黄地区占全国15%的耕地面积和12%的人口的供水任务,同时还承担着向流域外部分地区远距离调水的任务。目前,流域内已建大、中、小型水库3100余座,总库容580亿m3;修建引水工程4500余处,提水工程2.9万处;在黄河下游,还兴建了向黄淮海平原地区供水的引黄涵闸、虹吸120多处。引黄灌溉面积由1950年的1200万亩,发展到目前的1.13亿亩,灌溉面积发展最快的地区是下游引黄灌区,灌溉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的450万亩增大到目前的3500多万亩。此外,黄河还担负着沿黄50多座大中城市、420个县(旗)、晋陕宁蒙部分地区能源基地和中原油田、胜利油田的供水任务。
黄河流域及其邻近要求黄河供水的地区,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黄河提出了更高的供水要求,超过了黄河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造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据统计,黄河流域20世纪50年代年均耗水量为122亿m3,到了20世纪90年代,年均耗水量已增加到300多亿m3,全流域水资源总量利用率高达84%,消耗率净达53.3%。部分省区的用水在20世纪90年代连续枯水年的情况下仍连年超过国务院批准的正常年份分水指标。
河道频繁断流是黄河水资源供需失衡的集中表现,黄河下游从1972年以来出现5年4断流的严峻局面,20世纪90年代断流更为频繁。20世纪70~80年代在花园口站月平均流量小于750m3/s时,利津站才可能发生断流,90年代以后花园口站月平均流量为1100m3/s时,也可能发生断流,其中1997年有226天无水入海,向世人发出了水资源危机的强烈信号。21世纪供需矛盾还将进一步加剧,严重地威胁着沿黄地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据预测,到2010年黄河流域总需水量达707亿m3,在积极推广节约用水,充分利用地下水和减少河道输沙用水的情况下,黄河流域可供水量仅为523亿m3。预计到2050年,黄河流域人口达1.36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5万亿元。2050年水平年黄河流域河道外多年平均工农业及生活总需水量达到682.44亿~743.69亿m3,需耗水量595.43亿~640.14亿m3,其中地下水耗用量为110亿m3,地表水为485.43亿~530.14亿m3。2050年水平年在没有外水调入的情况下,正常来水年份黄河最大可供水量仍按370亿m3考虑,缺水约115.43亿~160.14亿m3,流域内缺水率达到20%~25%,在中等枯水年份,黄河可供耗水量310亿m3,黄河流域缺水将达175.43亿~220.14亿m3。可见水资源存在的供需矛盾,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7.1.2.2 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河流污染问题突出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干支流的水污染和下游断流引起的一系列生态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河流水质逐渐受到污染。1997年国家环保局发布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黄河污染程度居全国七大江河的第二位,而且局部地区的地下水水质也呈下降趋势,如黄河的两大支流渭河、汾河。由于断流历时的加长,河口地区长期处于断流或小流量状态,河道萎缩,地下水得不到充足的淡水补给,加重了河口地区的海水入侵,使土壤盐碱化加重。断流也使黄河三角洲湿地水环境条件失衡,严重威胁到湿地保护区的水生生物、野生植物的生存,导致生态环境系统的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同时,在河道内流量减小的情况下,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污染物在河道内大量积存,造成复流时水质严重恶化。
洪灾威胁依然存在,“小水大灾”特点凸显。黄河一向以洪水泥沙严重而闻名于世,虽然水资源贫乏,但暴雨集中,含沙量大,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后不能全部输送入海,特别是河道断流的影响,造成河床淤积,河道过洪能力降低,形成了“小洪峰、高水位、大漫滩、大灾害”的不利局面。1996年8月,花园口的洪峰流量为7680m3/s,其水位比1958年的22300m3/s大洪水的水位还高0.91m。近年来,由于来水偏枯,工农业用水增多,以及龙羊峡水库汛期蓄水等方面的因素影响,河槽淤积加重,平滩流量为2000~4000m3/s,致使漫滩几率增多,河道宽浅散乱,“二级悬河”的不利状况更加严峻。黄河的另一灾害来源于冰凌洪水,黄河流域气候干燥寒冷,许多河段都要结冰封河,而且上游开河后下游往往还处于封冻状态,就有可能形成冰凌洪峰,危及下游安全。特别是上中游,冰凌洪水的发生频率和灾害甚至大于汛期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