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3 新的有序原理

6.3.3 新的有序原理

玻尔兹曼对熵的微观解释,称为玻尔兹曼有序原理,在该原理的基础上,物理学成功地解释了晶体等第一类有序结构(平衡结构)形成和保持的机理,但在说明第二类有序结构(非平衡结构)时,这一原理失效了。

呈现耗散结构的系统,也是由大量微观组分构成的宏观系统,须用热力学原理来说明。但经典热力学是平衡态热力学,只能说明孤立系统中的无序演化的第一类有序结构。耗散结构是一种非平衡的、动态的结构,且它的形成和维持是一种不可逆过程,这些都要求新的物理学有序原理必须在科学思想上有重要突破,引进新的观点、概念和方法。普利高津正是在这些方面取得突破,把非平衡热力学、非平衡统计物理学和动力学结合起来,建立了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系统中存在有非线性动力过程和正负反馈机制,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及负熵的增加,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新的有序的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在热力学基础上提出总熵变公式,把总熵变用一个等式表示为熵流和熵产生之和,建立了区别于孤立系统和开放系统的数学判据。

普利高津把总熵变dS区分为性质不同的两部分,一部分是系统通过边界与环境的熵交换(熵流),记作deS;另一部分是系统内部过程产生的熵变,叫做熵产生,记作diS。总熵变可表示为:

这个公式是开放系统理论的数学基础,由它可以导出一系列严格的结论。首先,可直接得出孤立系统的判据:deS=0。孤立系统是与环境的熵变换为零的系统。由此可推断,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般表达式应为:diS≥0。由熵产生的非负性可推知,对于任何系统有:dS≥deS。与diS不同,熵交换deS可以是正的、负的或者为零,这一事实对于系统有序演化有很重要的作用。

存在以下3种可能情况。

(1)deS>0,通过与环境的交换,系统的熵不断增大,加快无序化的进程。在上式成立的条件下,不可能发生有序演化。

(2)deS<0且∣deS∣<diS,因而,dS=deS+diS>0,通过开放系统可减缓其无序化的进程,但不能改变走向无序的总进程,在上述条件下,同样不可能发生有序演化。

(3)deS<0且∣deS∣>diS,则有dS=deS+diS<0,开放使系统的熵不断减少,系统处于有序演化过程中。

利用普利高津耗散结构理论中的总熵变就可以对开放、非平衡系统的演化进行判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