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 趋势外推法(确定型)
社会经济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变化,常常是遵循一定的规律。把历史数据的规律辨识出来,经过科学的计算和经济分析,最后用数学函数表达式近似地来描述这一发展过程,并假设在今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该现象仍将以这个表达式所预测的趋势发展下去。预测者用这个表达式所推算出来的数据来预测未来的方法,就是趋势外推法。
1.趋势外推法经典的假设条件
趋势外推法是以预测的连续原理作为基本依据来预测的,但预测必须满足下面两个假设。
(1)要求社会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因素具有稳定性,即一段时间内发展变化不大。
(2)要求社会现象的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不是跳跃式的突变,也就是说,趋势外推不能预测由于社会变更、战争和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引起的社会现象的变化。
2.趋势外推法预测的基本步骤
(1)选择预测者感兴趣的预测变量。
(2)收集这一变量在前段尽可能长的时期中的数据,值得注意的是,时间越近的数据对未来的影响越大。
(3)根据数据的变化特征确定基本数学模型。
(4)计算模型的参数。
(5)根据曲线模型预测未来。
3.趋势外推法基本模型
(1)指数趋势模型:
或
或
它的相对变化率;当b>0时,y→∞;当b<0时,y→0。b在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含义,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一书中利用指数模型预测世界人口的增长时,曾得出非常悲观的结论,这皆因不加限制地外推所致。但是,这个模型在某一时期内(例如,当b>0且
时),描述包括人口增长在内的许多客观现象(诸如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增长、技术扩散或技术替代的早期发展阶段等)还是合理的,目前的工业需水预测多采用此方法。
(2)对数趋势模型:
或
其特点是,变化率随时间的推移而趋向于零。
(3)多项式趋势模型:
或
当m=1,2时,上述模型即为熟知的线性(直线)模型和抛物线模型:
线性趋势的特点是变化率为常数,当a1>0时,y按固定比例增长;反之,按固定比例下降。当a2>0时曲线向下凸,当a2<0时曲线向上凸。仅就拟合(描述历史数据)而言,采用高阶多项式也许更好,但当用于外推(预测)时,人们很少用到3次以上的多项式。
(4)Logistic(逻辑期谛克)模型:
或
在上式中,l称为极限容量(在生态学中)或饱和水平(在描述技术扩散时)。这一模型最初是由比利时数学家、生物学家P.FVehulst在研究人口增殖规律时于1938年提出来的,至今仍有广泛的应用。
趋势外推法在系统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可单独应用。随着预测长度的增加,预测值的可靠性降低。需水预测中,由于需水的增长速度一般根据近期的增长趋势给出估计,因而对于长期预测,累计误差将增大。
4.算例
已知黄河流域1971~1980年的需水资料(表3-2)预测1981年的需水量。
表3-2 黄河流域1971~1980年的需水资料 单位:亿m3
(1)根据1971~1980年的流域需水资料,计算可知,环比系数在1.0附近,可采用指数趋势模型y=aebt进行计算。
其中可推得
(2)计算系数a,b。计算参数见表3-3。
表3-3 计算参数
可以求知:
则a=eina=e5.789=326.97,b=0.018。
(3)预测计算。
建立指数曲线模型:
y=326.97×e0.018t
代入计算可得,1981年的水资源需求预测值:
y=326.97×e0.018t=326.79×e0.018×11=399.97(亿m3)
预测值与实际用水值415.2相比少了3.67%,误差尚能满足要求,分析原数据发现1980年的用水值较以前数列发生了一个小的突变,否则精度会更好。该法适合于需水时间数列较为平缓,即需水量值变动幅度不大的短期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