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 临界控制论
1948年由维纳所编著的《控制论》的问世,标志着控制论这门新学科的诞生。控制论的研究对象也是系统,是研究系统控制及其应用的科学,即研究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关联和制约关系如何影响和决定系统的总体功能,特别是要研究如何调节、改变和控制这种关系,使系统具有人们希望的性能。
维纳在该著作中指出:当一个复杂系统可归纳为两组主要变量,其中一组变量是不可控制的,而另一组可以控制时,通过调节可控制的变量使整个系统处于最佳状态,该系统就构成了一个控制论系统。控制论有许多分支,如生物控制论(Bio-Cybernetics),经济控制论(Economic Cybernetics),社会控制论(Socio-Cybernetics),人口控制论等。
人类在发展的历史中,不断适应和认识自然界,也不断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和改造着自然环境,其中包括局部改善自然环境,也包括局部甚至大规模地破坏自然环境,致使全球规模的生态环境破坏已经成为当代以及未来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从控制论的角度看,这就要求人类在利用和影响自然环境的同时,必须合理地、最优地规划人类本身的活动,也就是把各项活动调控在合理范围内,以达到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少,而正面影响最多,最终达到“理性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的进化规律”之间的相适应和协同,这就是临界控制论的内涵。
由上述可看出,临界控制论的兴起主要是因为人类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它主要应用于人类活动为一方、自然环境为另一方的复合系统的控制问题,是控制论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研究自然与人文复合系统的一种方法。由于自然系统是不可控的,而人文系统可控,因此临界控制论的本质就是通过对人类活动的调控,使自然系统处于“合理的”和“允许的”临界阈值区间,而远离使其崩溃的临界值,最终使自然和人文系统处于最有利的状态。由于临界控制论的研究对象是包括自然和人为系统组成的复杂巨系统,其相互作用关系又十分复杂,因此确定使自然系统发生崩溃的临界值,以及对人类活动加以调控时所应该遵循的调控机制和调控过程,就成为研究临界调控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