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 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界壳分析

2.4.1 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界壳分析

我国现行的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是“多龙管水”形态,即“流域管理与部门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体制。由于目的、利益的差异,各管理主体之间难以协调一致,加剧了水资源状况的恶化。

1.“多龙管水”界壳分析

流域内的“多龙”指的是中央直属的水行政管理机构,国家环保局所属的水资源保护机构,及一些中央有关部门的跨省直属流域管理机构,如交通部直属长江航务管理局、电力总公司所属的电力集团公司等流域管理和部门管理机构,有流域内各行政区域的管理厅(局)。这些机构的管理范围、管理目的和利益取向均不相同,有的还存在交叉,在流域内形成了各自的管理系统,也就是说形成了各自的管理界壳。现就中央直属的水行政管理机构和流域内行政区域水管理机构进行分析。

中央直属的水行政以下简称流域管理机构是以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的,既要防洪涝灾害、防水质污染、保证水量,又要保证流域内的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及废水容纳。而行政区域以下简称区域管理机构是以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保证区域的安全,免遭洪涝灾害的伤害,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足够量的水,同时排泄区域内的废、污水,对防止水污染缺乏重视。其界壳描述如图2-6所示。

图2-6 “多龙管水”界壳示意图

流域界壳与区域界壳的不一致表现为以下方面。

(1)开放度的不一致。区域依据其发展需要来决定开放度的大小,认为开放度应尽可能大一些,直至通过界门的交换是自由的,包括取水、排废污水的自由性。我们知道,开放度是不能大于阀值λmax的,否则水资源系统将发生性变。流域水管理界壳是依据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确定开放度的,通过界门的交换是不能自由的、任意的。

(2)交换率的不一致。区域界壳要求交换率尽可能地大,但是交换率是不能过大的,由于交换率是实际交换量与可交换量之比,交换率过大,将加剧水资源的短缺状况。而流域界壳依照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确定交换率的大小,对实际交换量具有一定的限制。

(3)开关速度的不一致。区域界壳希望开关速度要快些,要开启能迅速开启,要关闭能快速关闭,而流域界壳是根据水资源系统和环境的变化快慢来调节开关速度的,应该快时就快,应该慢时就慢,适应水资源系统和环境的变化(如果从区域可持续发展出发,同样需要根据水资源系统和环境的变化快慢来调节开关速度)。

(4)界门的顺利度不一致。区域界壳希望物量在需要时能快速通过界门,如在取水和排废污水时,要取就能迅速取到,要排就可迅速排出,但流域界壳是依据水的自净能力来确定容纳速度的,依据可供给量来确定供水速度的。

由于这些不一致的存在,使得区域为了获得足够量的受到流域界壳限制的水量,以及为了把区域内的废水和污水无限量的排出,必将寻找流域界壳的薄弱界门或流域界壁的薄弱处进行冲击,使本不应交换的物量或通过薄弱界门,或通过在界壁薄弱处开出的界门实现交换,破坏了水资源系统的稳定,影响水资源系统的发展。

同样,各区域、各中央直属的其他管理机构彼此间也存在着诸多的不一致,这种人为的水管理“多龙”体制缺乏需求、利益的协调。对管理目标存有异议,对管理措施抱有抵触情绪,不能很好利用甚至破坏现有的客观条件,逃避责任,相互制约,运作不畅,对抗成风,从而导致“1+1<2”的结果。

2.“多龙管水”界壳演化分析

在生态大系统背景下,运用界壳论,分析“多龙管水”体制的演化过程及演化趋势,对我们更好地认识水资源管理体制是很有益的。提到演化,人们一般会联想到“过去”,联想到“现在”,也能联想到“未来”。在水资源的管理上,我们既要知道“现在”,又不应忘却“过去”,而且还应展望“未来”。从“过去”到“现在”的演化或演变过程中,可能预示着“未来”。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演变与发展过程可以用图2-7表现出来。

图2-7(a):由于人口少、经济不发达,水资源极大丰富,管理是为了防洪涝灾害,3个系统(界壳)相互独立,显示了以区域为中心的需水体制,取排水自由。图2-7(b):类似图2-7(a),但管理的作用增加了交换功能,管理地位有所提升。图2-7(c):三系统(界壳)仍是相互独立的,但彼此之间已有初步接触、沟通。图2-7(d):虽然三系统(界壳)仍是相互独立,但水资源系统和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明显扩大,三系统(界壳)呈品字形结构。

图2-7 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演化过程

图2-8(a):由图2-7(d)演化而得。三系统(界壳)呈品字形结构,三者之间产生交融,形成了有机联系的整体,并与环境(生态)之间产生了沟通,这是现代管理体制的初级型。但是三系统之间交互作用的强弱、主次以及相互依存关系都未能达到简洁而和谐的美学高度。

图2-8 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演化过程

图2-8(b):管理界壳出现了复杂的几何形态,对水资源的重要性和稀缺的认识增加,在管理上产生了情感环流,这是现代管理体制的中级型,也是我国当代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型体。

图2-8(c):把各区域、水资源、管理和情感等有机结合为一体,并与生态环境之间进行物量交换,形成一种比较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这是我国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应追求的较完美的目标——太极界壳。

图2-8(d):由太极界壳发展而来的未来社会的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生态体制。

从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分析,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要点。

(1)演变和发展的内在动因: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斗争和对立统一。

(2)演变和发展的外在动因: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生态环境发展的需求。

(3)流域水资源管理系统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管理系统应适应生态环境而生存与发展,反过来又为改造生态环境服务。

(4)管理系统发展的基本原因:社会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3.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演变的完美模式——太级界壳

太极是我国哲学上的古老术语。《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极,两极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的“太极”就是派生万物的本源。宋朝朱熹认为:“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明期毛廷相把太极看作是“天地未判之前太始浑沌清虚之气是也”。孙中山先生曾用“太极”来译西语“以太”说:“原始之时太极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生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地球进化之第一时期也”。

请看太极图结构特点:三圆有机切合于3个起点A、O、B;三圆心在同一直线上;一个整圆包容两个半圆形成和谐、简单的统一体(图2-9)。

图2-9 太极图结构特点

用现代美学观点评析太极图真是精巧绝论。无论是平面的圆还是立体的圆(球),都是大自然千锤百炼的产物,是美的精华所在。用科学眼光看太极图所显示的高度和谐、流畅和简洁,的确将自然统一美集于一身。

科学是美的,科学美是客观存在的,它是美学的深层次结构和升华,它是一种普遍又深广的美学范畴,科学美不仅仅在于发现隐含的真理,还在于它能发现普遍的真理,科学美的一般准则可以用来检验科学本身的完整性和完善性。科学美也在于发现自然界中的和谐,发现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简单性。科学美就是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和规律之间的和谐和存在的简单性的综合,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

水资源供需系统本身就是由3个基本要素构成的自然而又统一的和谐美的体系。

供←→管←→需

由此可见,水资源供需系统本身与太极图的结构十分吻合,如图2-10所示。可以说未来水资源管理体制是系统科学与现代美学有机结合的产物,它具有科学美的全部特点,也具有太极图所蕴含的全部哲学意义。

图2-10 太级界壳结构

如果水资源供需系统的3个基本要素(需方、管方、供方)以太极模式结构形成一个统一体,它必然具有以下美学意义。

(1)情感的辐射与反馈——系统之美的情感的融合。任何给人以美感的事物都必然伴随着体验美感的人情感。美,能够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三者之间产生情感的交流与转移。

具有太极界壳结构的水资源供需系统必然要求需方首先应爱护自己的水资源环境,通过“情感”环流(界门)把这种爱通向自然,这时,需方也自然珍惜每一滴水,并满怀信心去把握和使用水,合理而节约用水。水资源环境接受了这种美好的情感,受到了保护,相应地产生了回馈人类的“情感”(通过界门)。双方就是这样以管理界壳为中介,以“情感”为纽带(界门),有机地、和谐地统一于一体。不消说,这种水资源供需系统的功能一定可以充分发挥出来。由此可见,供需之间不单是物量的交换,而且还有丰富的人与自然的“情感”反馈(界门)。这种能够出现“情感”转移的供需系统,无疑是美的。

(2)结构的和谐与奇异——系统之美的结构特点。

如果从水资源供需系统的太极图中单独抽取3个要素,人们会立刻看到它奇异的结构状态。供和需形如蝌蚪,一头圆,一头尖,圆头点点曲率相同,尖端则锋利似刀,柔和与刚毅融为一体。如果太极界壳变成立体的球状,这种柔与刚便自然地合二为一。这种变化正预示着水资源供需系统的发展和升华,管理界壳与“情感”环境相互适应柔合而成S形,那是两个半圆(准确地说是两个半球)的有机结合,显示了结构美的奇异性。

供、需、管理三者关系的奇异之处正是3个要素的嵌合之处。奇异的嵌合那么自然,那么流畅,那么简洁。如果需方和管理都能自觉地将自身融进这种太极结构之中,那么水资源管理就会产生极其自然的效果。

需方以真诚的情感来爱护供方(水资源),供方必然投以回报,双方均有一种“责任”的满足的“快乐”。这在美学上意味着和谐与奇异的平衡。能实现这种平衡的水资源管理结构是最美的结构,当然也是管理效率最佳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