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医治疗

三、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主证

(1)风寒闭肺

[证候]恶寒发热,无汗不渴,咳嗽气急,痰稀色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证候分析]本病为肺气失宣。邪郁肌表,因而恶寒发热,无汗不渴,咳嗽气急。痰稀色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之象。

[治法]辛温开肺,化痰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葱豉汤。常用药:麻黄、苦杏仁、甘草散寒宣肺,荆芥、豆豉辛温解表,桔梗、防风解表宣肺。本证易于化热,可加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痰多白黏,苔白腻者,加紫苏子、陈皮、半夏、莱菔子化痰止咳平喘;寒邪外束,肺有伏热,加桂枝、石膏表里双解。

(2)风热闭肺

[证候]发热恶风,微有汗出,口渴欲饮,咳嗽,痰稠色黄,呼吸急促,咽红,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本病为风热外袭,肺闭失宣,因而发热恶风,微有汗出,口渴引饮。咽红,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之象。

[治法]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常用药:麻黄、苦杏仁、生石膏、生甘草清热宣肺,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薄荷辛凉解表,桔梗、牛蒡子清热利咽。壮热烦渴,倍用石膏,加知母,清热宣肺;喘息痰鸣者加葶苈子、浙贝母泻肺化痰;咽喉红肿疼痛,加射干、蝉蜕利咽消肿;津伤口渴加天花粉生津清热。

(3)痰热闭肺

[证候]壮热烦躁,喉间痰鸣,痰稠色黄,气促喘憋,鼻翼煽动,或口唇青紫,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本病为痰热壅盛,故壮热烦躁,喉间痰鸣,痰稠色黄。肺气郁闭故见气促喘憋,鼻翼煽动。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之象。

[治法]清热宣肺,涤痰定喘。

[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常用药:麻黄、苦杏仁、生石膏、生甘草清肺平喘,细茶升清降浊,桑白皮、葶苈子泻肺,紫苏子、前胡宣肺化痰,黄芩、虎杖清肺解毒。痰重者加猴枣散豁痰;热甚腑实加生大黄、玄明粉通腑泄热;痰多加天竺黄、制胆南星化痰;唇紫加丹参、当归、赤芍活血化瘀。

(4)痰浊闭肺

[证候]咳嗽气喘,喉间痰鸣,咯吐痰涎,胸闷气促,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腻,脉滑。

[证候分析]本病为痰浊壅阻,故咳嗽气喘、喉间痰鸣、咯吐痰涎。痰浊闭郁,气机阻滞,故胸闷气促,食欲不振。舌苔白腻,脉滑为痰浊之象。

[治法]温肺平喘,涤痰开闭。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常用药:法半夏、陈皮、莱菔子、紫苏子、白芥子化痰除湿,枳壳、前胡行气宽胸,苦杏仁止咳化痰。咳甚加百部、紫菀、款冬花止咳化痰;便溏加茯苓、白术健脾。

(5)毒热闭肺

[证候]高热持续,咳嗽剧烈,气急鼻煽,呼吸困难,或伴痰黄稠难咯或痰中带血、面赤唇红、口渴欲饮,或涕泪俱无、鼻孔干燥、烦躁不安、溲赤便干,舌红或绛或少津苔黄,脉象洪数或弦数,指纹青紫多在气关以上。

[证候分析]热毒炽盛,郁闭于肺,高热持续,咳嗽剧烈,气急鼻煽;热灼肺胃,面赤唇红,口渴欲饮,涕泪俱无,鼻孔干燥,烦躁不安;舌红苔黄,为肺有实热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泻肺开闭。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或麻杏石甘汤。常用药:黄连、黄芩、黄柏、栀子、麻黄、甘草、苦杏仁、石膏。热盛加鱼腥草清其肺热;喘甚加桑白皮,葶苈子泻肺定喘;涕泪俱无,鼻孔干燥,溲赤便干加承气汤泻火通腑、急下存阴。

(6)阴虚肺热

[证候]低热不退,面色潮红,干咳无痰,舌质红而干,苔光剥,脉数。

[证候分析]本病余邪留恋,肺阴虚弱,故干咳无痰。舌质红而干,苔光剥,脉数为阴虚之象。

[治法]养阴清肺,润肺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南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养阴生津,桑叶、款冬花止咳,白扁豆、甘草健脾。低热缠绵加青蒿、知母清虚热;咳甚加泻白散泻肺;干咳不止加五味子、诃子敛肺止咳;盗汗加地骨皮、煅龙骨敛汗固涩。

(7)肺脾气虚

[证候]病程迁延,低热起伏,气短多汗,咳嗽无力,纳差,便溏,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四肢欠温,舌质偏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肺气虚则气短多汗,咳嗽无力,低热起伏。脾气虚则纳差,便溏,神疲乏力,四肢欠温。

[治法]健脾益气,肃肺化痰。

[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加减。常用药:人参、五味子、茯苓、白术健脾益气敛肺,百部、橘红止咳化痰,生甘草和中。动则汗出加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固表敛汗;咳甚加紫菀、款冬花止咳化痰;纳谷不香加神曲、谷芽、麦芽;大便不实加山药、炒白扁豆健脾益气。

变证

(1)心阳虚衰

[证候]突然面色苍白,发绀,呼吸困难加剧,汗出不温,四肢厥冷,神萎淡漠或烦躁不宁,右胁下肝脏增大、质坚,舌淡紫,苔薄白,脉微弱虚数。

[证候分析]心阳不能运行输布全身,故面色苍白、四肢欠温;阳气浮越,故虚烦不宁;肺气痹阻,影响心血运行,血液瘀滞,故发绀,舌淡紫;肝藏血,血郁于肝,故肝脏肿大。

[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常用药:人参大补元气,附子回阳救逆,龙骨、牡蛎潜阳敛阴,白芍、甘草和营护阴。面色口唇发绀,肝脏肿大者,加当归、红花、丹参活血化瘀。兼痰热实证,须扶正祛邪、标本同治。

(2)内陷厥阴

[证候]壮热神昏,烦躁谵语,四肢抽搐,口噤项强,两目上视,咳嗽气促,痰声辘辘,舌质红绛,指纹青紫,达命关,或透关射甲,脉弦数。

[证候分析]邪热炽盛,内陷厥阴。陷心则神明失守,昏迷、谵妄;陷肝则肝风内动,抽风惊厥、口噤项强、两目上视。

[治法]平肝息风,清心开窍。

[方药]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加减。常用药:羚羊角、钩藤平肝息风,茯神安神定志,白芍、甘草、生地黄滋阴缓急。昏迷痰多者加郁金、胆南星、天竺黄化痰开窍;高热神昏者,加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

2.外治疗法

(1)针灸治疗:主穴,尺泽、孔最、列缺、合谷、肺俞、足三里。配穴,风寒犯肺证取风门、肺俞、膈俞、列缺、合谷;风热犯肺证取肺俞、风门、肝俞、列缺、合谷、少商;痰浊阻肺证取肺俞、脾俞、太渊、太白、丰隆、合谷、列缺;痰热闭肺证,加少商、丰隆、曲池、中脘;阳气虚脱证,加气海、关元、百会。

(2)推拿治疗:清肝经肺经平肝泻火、化痰止咳,运内八卦理气宽胸、化痰止咳。按弦走搓摩、揉按肺俞、分推膻中、揉按天突、捏脊等穴可以加强呼吸,增加氧的吸收和二氧化碳排除,恢复肺弹性及胸膈功能,改善全身功能状态,达到机触于外,巧生于内,内外互补,相得益彰,镇咳平喘,消炎化痰功效。

(3)拔罐治疗:拔罐治疗具有协调阴阳、平衡脏腑、活血通络、驱邪外泄、疏通表里、双向调节的作用。沿背部膀胱经拔罐走罐治疗小儿肺炎喘嗽是一种疗效较好的外治法,对肺部顽固性难吸收的啰音具有一定疗效,可缩短疗程,减少抗生素使用及静滴针刺痛苦,适合小儿肺炎治疗,促使疾病快速恢复。

(4)穴位贴敷治疗:借助中药贴敷于肺俞穴,选取健脾益气宣肺、止咳化痰的白术;润肺的半夏;滋阴润肺的白芥子;清热解毒的冰片和鱼腥草、金银花、板蓝根;润肺止咳的百部。诸药合用。

(5)刮痧治疗:以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的中医外治方法,通过刮具对局部组织进行连续机械刺激,激发机体祛邪外出,调节阴阳平衡,排出体内瘀血浊毒,达到清热解毒的效果。取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等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等“出痧”变化。

(6)中药足浴治疗:中药足浴又称中药熏洗疗法,《内经》中即有记载和阐述,通过药物熏洗使药物直接被肌肤吸收、分解、利用,在熏洗中通过热量促进机体新陈代谢,达到治疗效果。汤药可借温热之力相助,腠理开泄,邪随汗出,邪祛正安,加之小儿皮肤薄嫩、亲水性强、角质层薄、皮肤的渗透作用较强等特点,可加快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