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1)湿热下注
[证候]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短赤,或见发热、烦渴、恶心呕吐,舌红苔腻。
[证候分析]本证病程短,起病急,为热淋,常见于急性尿路感染,由湿热内蕴,下注膀胱所致,为邪实之证。
[治法]清热利湿,通利膀胱。
[方药]八正散加减。常用药:萹蓄、瞿麦、滑石、车前子、金钱草清利湿热;栀子、大黄泄热降火;地锦草解毒凉血;甘草调和诸药。寒热往来者,加柴胡、黄芩解肌退热;腹满便溏者,去大黄,加大腹皮、焦山楂;恶心呕吐者,加竹茹、广藿香降逆止呕;若小便频数短涩,小腹作胀,为肝失疏泄,可加柴胡、香附、川楝子以疏肝理气。小便带血,尿道刺痛,排尿突然中断者,常为砂石所致,可重用金钱草,加海金沙、鸡内金、大蓟、小蓟、白茅根,加强清热利湿功能,以排石止血。若小便赤涩,尿道灼热刺痛,口渴烦躁,舌红少苔,为心经热盛,移于小肠,可用导赤散,以清心火,利小便。
(2)脾肾气虚
[证候]小便频数,淋沥不尽,无尿痛、尿热为特点。偏脾气虚者症见神倦乏力,面黄纳差,便溏;偏肾阳虚者症见面白无华,畏寒肢冷,下肢水肿,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临床以病程长,多见于白天尿频综合征或慢性尿路感染。由脾肾气虚,膀胱失约所致。
[治法]温补脾肾,提升固摄。
[方药]缩泉丸加味。常用药:益智仁、山药、白术、薏苡仁、淫羊藿温补脾肾,固精气,缩小便;乌药调气散寒,助气化,涩小便。以脾气虚为主者,加黄芪、党参、茯苓健脾益气,和胃渗湿;以肾阳虚为主者,加附子、干姜、胡芦巴、车前子温补肾阳,利水消肿;夜尿增多者加桑螵蛸、生龙骨。若属肺脾气虚者,症见小便频数,点滴而出,不能自控,入睡自止,面色萎黄,容易出汗,神倦体瘦,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缓弱,可用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加减以益气补肺,固摄缩尿。
(3)阴虚内热
[证候]尿频的同时伴有低热、盗汗、颧红、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多见于尿路感染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者,因病久阴伤,虚热内生所致,阴虚内热的全身证候为辨证要点。
[治法]滋阴补肾,清热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常用药:生地黄、女贞子、山茱萸滋补肾阴;泽泻、茯苓降浊利湿;知母、黄柏、牡丹皮配生地黄滋阴清热降火。若仍有尿急、尿痛、尿赤者,加黄连、淡竹叶、萹蓄、瞿麦以清心火,利湿热;低热者,加青蒿、地骨皮以退热除蒸;盗汗者,加鳖甲、煅龙骨、煅牡蛎以敛阴止汗。湿热留恋不去的治疗一般较难掌握,滋阴之品容易滞湿留邪,清利之品又易耗伤阴液,在临床应用时,应仔细辨别虚实的孰轻孰重,斟酌应用。本病若缠绵日久,损伤正气,往往形成虚实夹杂之复杂证候,此时要分清虚实之孰多孰少,或以补为主,或以清为主,或攻补兼施。
2.中成药
(1)缩泉胶囊:用于脾肾气虚证。
(2)六味地黄丸:用于肾虚湿热证。
3.外治疗法
(1)针灸治疗
1)体针。主穴:中极、膀胱俞、三阴交、太溪等。配穴:肾阳虚配肾俞、关元;脾肺气虚配气海、列缺、足三里;夜梦多配百会、神门。针用平补平泻法,动作应轻柔徐缓。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
2)耳穴贴压。主穴:肾、膀胱、皮质下、三焦等。配穴:精神紧张,心神不宁加神门、心穴;湿热下注加脾、尿道、外生殖器穴;脾肺不足加脾、肺穴。每日按压3~5次,每穴按压1~2min,每次贴压后保持3~7日(学龄前儿童贴敷3~4日,学龄期儿童贴敷5~7日),贴压3次为1个疗程。
(2)推拿治疗:每日下午揉丹田200次,摩腹20min,揉龟尾30次。较大儿童可用擦法,横擦肾俞、八髎,以热为度。用于脾肾气虚证。
(3)穴位敷贴:①取桔梗、小茴香、肉桂、五倍子、覆盆子、五味子、补骨脂、川花椒各等分,烘干,研末,过200目筛,装瓶密封。每次取5~10g,以米酒调匀,敷于神阙穴。每3日换药1次,5次为1个疗程。② 取丁香、吴茱萸、肉桂、五倍子各等分,烘干,研末,过80目筛,装瓶密封。每次取3~5g,以黄酒调和成糊状,敷于神阙穴。每日换药1次,5次为1个疗程。③取肉豆蔻、吴茱萸、补骨脂、五味子各等分,烘干,研末,过100目筛,装瓶密封。取穴为神阙、关元、中极和双侧肾俞穴,将药用蜂蜜调成糊状,敷于所取穴。敷贴3日即取掉,3次为1个疗程。
(4)坐浴:金银花30g,蒲公英30g,地肤子30g,艾叶30g,赤芍15g,生姜15g,通草6g。水煎坐浴。每日1~2次,每次30min。用于湿热下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