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医治疗

三、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1)脾失健运

[证候]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而乏味,食量减少,或伴胸脘痞闷、嗳气泛恶,大便不调,偶尔多食后则脘腹饱胀,形体尚可,精神正常,舌淡红,苔薄白或薄腻,脉尚有力。

[证候分析]本证多因脾胃受纳、运化失健,故食欲不振,食量减少,胸脘痞闷,嗳气泛恶,大便不调,多食脾胃负担加重则脘腹饱胀;病属轻浅,尚未影响气血,故精神如常,形体尚可;舌淡红,苔薄白或薄腻,脉尚有力均为脾失健运之征。

[治法]调和脾胃,运脾开胃。

[方药]不换金正气散加减。常用药:苍术、佩兰燥湿健脾;陈皮、半夏、枳壳、广藿香理气醒脾和中;焦六神曲、炒麦芽、焦山楂消食开胃。脘腹胀满加木香、莱菔子理气宽中;暑湿困阻加荷叶、扁豆花消暑化湿;大便偏干加枳实、莱菔子导滞通便;大便偏稀加山药、薏苡仁健脾祛湿。

(2)脾胃气虚

[证候]不思进食,食而不化,大便偏稀夹不消化食物,面色少华,形体偏瘦,肢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多因脾胃气虚,运化失职,故不思进食,食而不化;兼水湿不运,则大便偏稀夹不消化食物。脾主肌肉四肢,脾胃气虚则形体失养,日久可见面色少华、形体偏瘦、肢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无力均为脾胃气虚之征。

[治法]健脾益气,佐以助运。

[方药]异功散加味。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陈皮、佩兰、砂仁醒脾助运;焦六神曲、鸡内金消食助运。苔腻便稀加苍术、薏苡仁燥湿助运;便溏、面白肢冷加炮姜、肉豆蔻温运脾阳;饮食不化加焦山楂、炒谷芽、炒麦芽消食助运;汗多易感加炙黄芪、防风益气固表。

(3)脾胃阴虚

[证候]不思进食,食少饮多,皮肤失润,大便偏干,小便短黄,甚或烦躁少寐,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多由素体阴虚或热病伤阴,使得脾胃阴液受损,纳化迟滞、胃火偏亢,故不思进食,食少饮多;阴液不足,则皮肤失润,大便偏干,小便短黄;阴虚不能制阳,则烦躁少寐,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均为脾胃阴虚之征。

[治法]滋脾养胃,佐以助运。

[方药]养胃增液汤(验方)加减。常用药:北沙参、麦冬、玉竹、石斛养胃育阴;乌梅、白芍、炙甘草酸甘化阴;焦山楂、炒麦芽开胃助运。口渴烦躁加天花粉、芦根、胡黄连清热生津除烦;大便干结加火麻仁、郁李仁、瓜蒌仁润肠通便;夜寐不宁、手足心热加牡丹皮、莲子心、酸枣仁清热宁心安神;食少不化加炒谷芽、焦六神曲生发胃气;兼脾气虚弱加山药、太子参补益气阴。

(4)肝脾不和

[证候]厌恶进食,嗳气频繁,胸胁痞满,性情急躁,面色少华,神疲肢倦,大便不调,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证候分析]本证多因小儿木横侮土,脾失运化,故厌恶进食,嗳气频繁,胸肋痞满,大便不调;肝失疏泄,则性情急躁;气血生化乏源,失于濡养,则面色少华,神疲肢倦;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为肝脾不和之征。

[治法]疏肝健脾,理气助运。

[方药]逍遥散加减。常用药:柴胡、紫苏梗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炒麦芽、焦山楂、焦六神曲和胃助运;甘草益气补中。烦躁不宁加连翘、钩藤清肝解热;夜寐不安加莲子心、栀子清心除烦;口苦泛酸加黄连、吴茱萸清肝泻火;嗳气呃逆加旋覆花、代赭石降逆止呃。

2.外治疗法

(1)针灸治疗

1)放血治疗:四缝穴皮肤局部消毒,持针点刺放血,挤出2~3滴血。每隔3日治疗1次,2次为1个疗程。用于各种证型。

2)针刺治疗:取脾俞、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用于脾失健运证。取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用补法。用于脾胃气虚证。取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中脘、内关,用补法。用于脾胃阴虚证。取肝俞,用泻法;脾俞、胃俞、足三里,用补法。用于肝脾不和证。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3)灸法治疗:主穴取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配穴取天枢、四缝、中脘。每日3次,每次取相应穴位行温和灸10~15min,以皮肤微红为度,一般3~5日为1个疗程,用于脾胃气虚证。

4)耳穴压豆:取脾、胃、肾、神门、皮质下。用生王不留行籽置于胶布中,贴压耳穴,并轻轻按压,隔日1次,每周换贴2~3次,10次为1个疗程。

(2)推拿治疗:①补脾土,运内八卦,清胃经,掐揉掌横纹,摩腹,揉足三里。用于脾失健运证。②补脾土,运内八卦,揉足三里,摩腹,捏脊。用于脾胃气虚证。③揉板门,补胃经,运八卦,分手阴阳,揉二马,揉中脘。用于脾胃阴虚证。④清肝经,运内八卦,补脾土,揉中脘,揉脾俞,摩腹。用于肝脾不和证。

(3)拔罐治疗:取脾俞、胃俞。用闪火法,每穴速拔3~5次,不留罐。3日1次,5次1个疗程。用于各种证型。

(4)穴位敷贴治疗:药物组成为白术10g,茯苓10g,甘松5g,白豆蔻5g,鸡内金10g,陈皮10g,枳实10g。研成细末,每次取药粉少许,用醋调成糊状,敷于肚脐,胶布固定。每日1次,每次4~5h,7日为1个疗程。用于脾失健运证。

(5)刮痧治疗:刮痧部位取脾俞、胃俞、大肠俞、中脘、足三里。在以上部位涂适量刮痧油,以刮痧板与皮肤成40°由上而下刮拭,用力均匀,每个部位刮至局部皮肤出现紫红色痧点。每周1~2次,4周为1个疗程,用于各种证型。

(6)香佩治疗:将中药研成细末装入香囊中,日间将香囊固定于胸前(近膻中穴),夜间不佩戴时置于枕边。主要药物:苍术、肉桂、艾叶、佩兰、菖蒲、广藿香等。用于脾失健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