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医治疗

三、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1)寒凝血涩

[证候]全身欠温,四肢发凉,反应尚可,哭声较低,肌肤硬肿,难以捏起,硬肿多限于臀、小腿、臂、面颊等部位,色暗红、青紫,或红肿如冻伤,指纹紫滞。

[证候分析]本证为轻证,多系体弱小儿中寒而致,常发生于冬季,先天不足,阳气虚弱,复感外寒。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常用药:当归、红花、川芎、桃仁、丹参活血化瘀;白芍和血;桂枝、细辛温经散寒。硬肿甚者,加郁金、鸡血藤活血行瘀;四肢发凉者,加制附子、干姜温阳散寒;气息微弱者,加人参、炙黄芪补益元气;面色苍白,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者,加炙黄芪、地龙、郁金益气活血。

(2)阳气虚衰

[证候]全身冰冷,僵卧少动,反应极差,气息微弱,哭声低怯,吸吮困难,面色苍白,肌肤板硬而肿,范围波及全身,皮肤暗红,尿少或无,唇舌色淡,指纹淡红不显。

[证候分析]本证病情危重,多发生于胎怯新生儿。阳气虚衰,血脉瘀滞,硬肿范围大,全身症状重。可因阳气无力御邪而致发生肺炎,或因虚寒而血脉失于统摄导致肺出血之危症。

[治法]益气温阳,通经活血。

[方药]参附汤加味。常用药:人参、炙黄芪补元气;制附子、巴戟天温肾阳;桂枝、丹参、当归温经活血。血瘀明显者加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小便不利加茯苓、猪苓、生姜皮利水消肿;肾阳虚衰加鹿茸0.3g(另吞服)补肾壮阳;口吐白沫,呼吸不匀加僵蚕、石菖蒲、胆南星化痰开窍。

2.外治疗法

(1)针灸治疗

1)针刺治疗:针刺关元、气海、足三里,针后加灸。

2)温灸:硬肿局部用艾条温灸。

(2)推拿治疗:万花油推拿法,万花油含红花、独活、三棱等20味药,功效为消肿散瘀,舒筋活络。抚法、摩法、搓法可理气和中,舒筋活血,散寒化瘀,兴奋皮肤末梢神经,扩张毛细血管,使血液向周身回流,改善皮肤温度。其中,双下肢硬肿明显用抚法、摩法;整个双下肢似硬橡皮状有水肿用抚、搓两法。

(3)中药温敷

1)生葱、生姜、淡豆豉各30g。捣碎混匀,酒炒,待温热时敷于局部。每日1次。用于寒凝血涩证。

2)当归15g,红花15g,川芎15g,赤芍15g,透骨草15g,丁香9g,川乌头7.5g,草乌头7.5g,乳香7.5g,肉桂6g。研末,加羊毛脂100g,凡士林900g,拌匀成膏。油膏均匀涂于纱布上,加温后,敷于患处。每日1次。用于阳气虚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