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医治疗

三、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1)风热伤络

[证候]全身紫癜布发,尤多见于下肢和臀部,对称分布,颜色鲜红,呈丘疹或红斑,大小形态不一,可融合成片,或有痒感,伴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咽红,或见关节疼痛、腹痛、便血、尿血,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本证紫癜急性起发,起病前常有感风热证候。以紫癜颜色鲜红,或有痒感,常兼外感风热证为辨证要点。

[治法]祛风清热,凉血安络。

[方药]银翘散加减。常用药:金银花、薄荷、牛蒡子、竹叶疏风散邪;连翘、板蓝根、甘草清热解毒;赤芍、紫草清热凉血。皮肤瘙痒者,加地肤子、蝉蜕、僵蚕祛风止痒;咳嗽者,加桑叶、菊花、前胡宣肺止咳;尿血者,加白茅根、小蓟、茜草凉血止血;关节痛者,加秦艽、防己、牛膝祛风通络;腹痛者,加广木香、延胡索行气止痛。

(2)湿热痹阻

[证候]皮肤紫癜布发,多见于关节周围,尤以膝踝关节为主,关节肿胀灼痛,肢体活动不便,或伴腹痛、泄泻,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证候分析]本证常见于感受湿热邪毒,以紫癜、关节肿痛,兼有湿热证候为辨证要点。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方药]四妙散加味。常用药:黄柏、苍术清热燥湿;桑枝、牛膝、独活通利关节;薏苡仁、牡丹皮、紫草、甘草清热凉血。关节肿痛,活动受限者,加赤芍、鸡血藤、忍冬藤清热利湿通络;泄泻者,加葛根、黄连、马鞭草清肠燥湿;小便出血者,加小蓟、石韦、生地黄凉血止血;若腹痛较著者,可配以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

(3)血热妄行

[证候]起病急骤,皮肤瘀斑瘀点密集成片,色泽鲜红,伴鼻衄、齿衄,或有发热,面赤,咽干,心烦,渴喜冷饮,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起病急骤,皮肤瘀斑瘀点密集成片,色泽鲜红,伴血分热盛之象为辨证要点。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常用药:水牛角清心凉血;生地黄、玄参凉血养阴;牡丹皮、赤芍活血散瘀;紫草、丹参凉血止血;黄芩、生甘草清热解毒。皮肤紫癜多者,加知母、仙鹤草、茜草炭、栀子凉血化斑;鼻量多者,加炒蒲黄、白茅根凉血解毒;尿血者,加小蓟、大蓟凉血止血便血者,加生地榆、益母草清肠止血;便秘者,加生大黄通腑泄热;目赤者,加青黛、菊花清肝泻火。

(4)气不摄血

[证候]病程较长,紫癜反复发作,隐约散在,色泽淡紫,腹痛绵绵,神疲倦怠,面白少华,食少纳呆,头晕心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以病程迁延、紫癜反复发作、色泽淡紫,伴见脾气虚弱、心血亏虚证候为辨证要点。

[治法]健脾益气,养血摄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益气补脾;当归、白芍、生地黄、龙眼肉养血补心;酸枣仁、茯神宁心安神。食欲不振加砂仁、神曲醒脾消食;腹痛便血者,加防风炭、生地榆和血止痛;出血不止者,加鸡血藤、血余炭、阿胶养血止血。

(5)肝肾阴虚

[证候]起病缓慢,或病程迁延,紫癜时发时隐,腰背酸软,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头晕耳鸣尿血,便血,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病程较长、紫癜时发时止、色泽紫红,伴肝肾亏损、阴虚内热之象为辨证要点。

[治法]滋阴补肾,凉血化瘀。

[方药]茜根散加减。常用药:熟地黄、玄参、阿胶、鸡血藤滋阴养血;茜草、黄芩、紫草清热凉血;知母、甘草养阴清热。尿血色红者,可另吞服琥珀粉、参三七粉凉血;肾阴亏虚者,加枸杞子、山茱萸、墨旱莲、女贞子滋阴补肾。

2.刺络放血治疗 采用耳背静脉、大椎、肺俞、血海等主穴放血治疗,再按照病情症状的不同进行选取配穴。

3.耳穴贴压 穴取过敏性紫癜患儿双耳内分泌、肾上腺、过敏点、肝、肺、风溪穴位等,在改善活血化瘀、抗过敏及调节免疫等机制方面有效。

4.熏洗治疗 药物组成可选紫草、茜草、仙鹤草、荆芥、防风、苍术、伸筋草、苦参、防风、徐长卿等。将上述诸药水煎取汁1000ml熏洗,每次30min每日熏洗2次,7日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