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1)肺脾气虚,邪滞痰结
[证候]症见鼻塞,涕色白,咳痰白黏,腺样体触之较软,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表情淡漠,腹胀纳呆,易感冒,夜间打鼾,舌淡胖,有齿痕,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脾虚失运,其运化水液功能失司,导致水湿不运,聚而成痰。脾虚不运,肺气不足,肺窍不通,久而不散,痰湿阻滞经络,凝结聚于咽部,形成痰核,故见鼻塞,涕色白,咳痰白黏,腺样体肥大;舌淡胖,有齿痕,脉细无力为肺脾气虚之象。
[治法]益气健脾,化痰散结。
[方药]玉屏风散合二陈汤。常用药: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燥湿化痰,细辛、荆芥、麻黄宣肺通窍,桃仁祛瘀通窍。鼻塞打鼾甚者加石菖蒲、广藿香、石见穿。纳少加党参,便溏加苍术、车前子。
(2)肺肾阴虚,邪毒结滞
[证候]症见鼻塞,涕黄白,夜间打鼾,喉咙部干燥不适,腺样体肥大久而不消,扁桃体肿大,兼见头痛、健忘、夜卧不安,夜寐鼾声持续不断,多汗,磨牙,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肺肾阴虚,虚火上炎,邪毒结滞与肺窍,故见鼻塞、头痛,腺样体肥大;虚火灼津,气郁不畅,咽喉失于濡养,故见喉咙部干燥不适,夜卧不安,多汗,磨牙;舌红少苔,脉细无力为肺肾阴虚之象。
[治法]滋阴补肺,补肾填精。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常用药:熟地黄、山茱萸滋阴补肾,山药、茯苓、泽泻健脾渗湿,牡丹皮、黄芩、金银花、连翘清热。涕黄加桔梗、鱼腥草、胆南星。多汗,磨牙加煅牡蛎。
(3)邪毒久留,气滞血瘀
[证候]症见鼻塞明显,腺样体肿大,质硬难消,日久不愈,夜间打鼾,呼吸困难,常张口呼吸,甚则呈窒息状,或伴耳中闷胀,听力下降,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涩。
[证候分析]邪毒久留不去,滞于肺窍,气滞血瘀,故见鼻塞明显,腺样体肿大,质硬,夜间打鼾,呼吸困难,张口呼吸;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涩为血瘀之象。
[治法]活血化瘀,散结消肿。
[方药]会厌逐瘀汤。常用药:桃仁、红花、当归、赤芍活血化瘀,配柴胡、枳壳行气祛瘀,玄参、生地黄、桔梗、甘草养阴生津、宣肺化痰。头痛加川芎、白芷、藁本。鼻塞甚加细辛、木通。
2.外治疗法
(1)针灸治疗
1)针刺治疗:选手阳明大肠经“上挟鼻孔”,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取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并配伍具畅达肺气、疏肝理气、祛湿化痰之功的列缺、太冲、丰隆等穴,每日1次,7~10日为1个疗程。
2)温热灸治疗:通过磁灸头加热艾绒隔热垫,并将灸头直接用于患儿的肺俞、至阳、膻中、肾俞、命门、神阙等穴位上,以达到温经散寒、行气通络的作用,隔日1次,5~10次为1个疗程。
3)耳穴贴压治疗:取穴肾上腺、内鼻、咽点、扁桃体等,具有疏风清热、祛痰散结功效,3~5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推拿治疗:手法选取开天门、推坎宫、揉迎香、补肺脾肾经、擦肺脾肾经、捏脊等。
(3)拔罐治疗:选取背部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颈后三线、咽喉部。
(4)穴位敷贴治疗:选用芳香通窍药物(如广藿香、白芷、蔓荆子、细辛等),用水、醋、蜂蜜等介质调成糊状,或用凡士林等凝固状油脂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中药汤剂熬成膏,直接敷贴肺俞、膈俞、至阳、足三里、膻中等穴,每周1次,5~10次为1个疗程。
(5)外用中药制剂:中药滴鼻、熏鼻、鼻腔中药灌洗,选用通鼻窍中药(鱼腥草、辛夷、石菖蒲、鹅不食草、薄荷、甘草、细辛等药物)改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