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医治疗

三、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发作期

(1)寒性哮喘

[证候]咳嗽气喘,喉间有痰鸣音,痰多白沫,形寒肢冷,鼻流清涕,面色淡白,恶寒无汗,舌淡红,苔白滑,脉浮滑。

[证候分析]风寒外束,痰湿阻肺。风寒在表,故恶寒无汗,鼻流清涕;痰湿内阻,阳气不能宣畅,故面色淡白;湿痰阻络,气道受阻,故咳嗽气喘,吐白沫痰;痰气相搏,喉间可闻哮鸣音。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定喘。

[方药]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常用药:麻黄、桂枝宣肺散寒,细辛、干姜温肺化饮,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行气化痰,白芍、五味子敛肺平喘。咳甚加紫菀、款冬花化痰止咳;哮吼甚加地龙、僵蚕化痰解痉;气逆者,加代赭石降气;便秘者,加全瓜蒌通腑涤痰。

(2)热性哮喘

[证候]咳嗽哮喘,声高息涌,咯痰稠黄,喉间哮吼痰鸣,胸膈满闷,身热,面赤,口干,咽红,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外感风热,引动伏痰。痰热蕴阻,肺气失肃,故咳嗽哮喘,声高息涌,咯痰稠黄;外感风热,故身热面赤,咽红口干。

[治法]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常用药:麻黄、生石膏宣肺清热,苦杏仁、葶苈子、桑白皮泻肺降逆,紫苏子化痰,生甘草调和诸药。喘急者加地龙、胆南星涤痰平喘;痰多者,加天竺黄、竹沥豁痰降气;热重者加虎杖、栀子清热解毒;便秘者,加全瓜蒌、大黄降逆通腑。

(3)外寒内热

[证候]恶寒发热,鼻塞喷嚏,流清涕,咯痰黏稠色黄,口渴引饮,大便干结,舌红,苔薄白,脉滑数。

[证候分析]表寒未清,内已化热。风寒在表故见恶寒发热,打喷嚏,流清涕;口渴引饮,吐痰黏稠色黄,便秘为里有痰热之象。

[治法]解表清里,定喘止咳。

[方药]大青龙汤加减。常用药:麻黄、桂枝、生姜温肺平喘,生石膏清里热,生甘草和中,白芍、五味子敛肺。热重者,加黄芩、鱼腥草清肺热;咳喘哮吼甚者,加射干、桑白皮泄肺热;痰热明显者,加地龙、僵蚕、黛蛤散、竹沥清化痰热。

(4)肺实肾虚

[证候]病程较长,哮喘持续不已,动则喘甚,面色欠华,小便清长,常伴咳嗽、喉中痰吼,舌淡苔薄腻,脉细弱。

[证候分析]正虚邪恋,虚实夹杂。痰热阻肺,肺气失宣,故咳嗽,喉间痰吼;肾虚不纳,故病程迁延,哮喘反复,动则喘甚。

[治法]泻肺补肾,标本兼顾。

[方药]射干麻黄汤合都气丸加减。常用药:麻黄、射干平喘化痰,半夏、款冬花、紫菀清肺化痰,细辛、五味子敛汗平喘,山茱萸、熟地黄益肾,山药、茯苓健脾化痰。动则气短难续,加胡桃肉、紫石英、诃子摄纳补肾;畏寒肢冷,加补骨脂、附片行气散寒;痰多色白,屡吐不绝者,加白果、芡实补肾健脾化痰;发热咯痰黄稠,加黄芩、冬瓜子、金荞麦清泄肺热。

缓解期

(1)肺脾气虚

[证候]气短多汗,咳嗽无力,常见感冒,神疲乏力,形瘦纳差,面色苍白,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软。

[证候分析]肺卫不固,脾运失调。肺主表,卫表不固故多汗,易感冒。肺主气,肺虚则气短,咳嗽无力。脾主运化,脾虚运化失健故纳差,便溏,失于充养则形瘦。

[治法]健脾益气,补肺固表。

[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常用药:人参、五味子补气敛肺,茯苓、白术健脾补气,黄芪、防风益气固表,百部、橘红化痰止咳。汗出甚加煅龙骨、煅牡蛎固涩止汗;痰多加半夏、天竺黄化痰;纳谷不香加神曲、谷芽消食助运;腹胀加木香、枳壳理气;便溏加山药、白扁豆健脾。

(2)脾肾阳虚

[证候]面色㿠白,形寒肢冷,脚软无力,动则气短心悸,腹胀纳差,大便溏泻,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脾肾两虚,摄纳无权。脾虚失运则见腹胀纳差,大便溏泻。肾虚失纳,见面色㿠白,形寒肢冷,脚软无力,动则气短。

[治法]健脾温肾,固摄纳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常用药:附子、肉桂温肾补阳,山茱萸、熟地黄补益肝肾,山药、茯苓健脾,胡桃肉、五味子、白果敛气固摄。虚喘明显加蛤蚧、冬虫夏草补肾敛气;咳甚加款冬花、紫菀止咳化痰;夜尿多者,加益智仁、菟丝子补肾固摄。

(3)肺肾阴虚

[证候]面色潮红,咳嗽时作,甚而咯血,夜间盗汗,消瘦气短,手足心热,夜尿多,舌红苔花剥,脉细数。

[证候分析]肺肾两亏,阴虚内热。久病肺肾两亏,故消瘦气短,咳嗽时作,夜尿多。阴虚内热,故面色潮红,夜间盗汗,手足心热。

[治法]养阴清热,补益肺肾。

[方药]麦味地黄丸加减。常用药:麦冬、百合润养肺阴,五味子益肾敛肺,熟地黄、枸杞子、山药补益肾阴,牡丹皮清热。盗汗甚加知母、黄柏、瘪桃干清热敛汗;夜间呛咳加百部、北沙参养阴止咳;咯痰带血加阿胶、白芍养阴止血;潮热加青蒿清虚热。

2.外治疗法

(1)针刺治疗

1)常规针刺:针刺刺激攒竹,三叉神经分支产生应激反应,提高脑部神经对肺、肾等脏器运动纤维调节功能,减少腺体分泌,缓解支气管痉挛。

2)穴位注射:选用参麦注射液,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免疫功能,改善气道功能。

3)穴位埋线:选取穴位为肺俞、膻中、定喘等穴位埋线治疗。每10日1次,3次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

4)揿针耳穴贴压治疗:可取穴平喘、喘点、肾上腺,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发作期。可取穴脾、胃、神门,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缓解期。咳嗽变异性哮喘取穴喘点,2日1次,3次为1个疗程。

5)温热针治疗(灸法):可取背俞穴、神厥穴,适用于缓解期。

(2)推拿治疗:补脾益肺推拿法根据脾脏、肺脏及肾脏对应的经络拇指外侧缘,赤白肉际处(对应脾经)、小指指腹(对应肝、心、肺、肾经)、环指末节罗纹面(对应肺经)进行直推达到疏通上述经络的效果,对肺俞、脾俞、肾俞穴位进行揉捏,达到补充脾肺肾气机生化的作用。通过推移八卦、内劳宫、天突、膻中等关联穴位,达到补气固本、运气活血、畅通经络、温化痰饮、消除夙根的效果。

(3)拔罐治疗:可取背俞穴,膻中、神厥穴,适用于发作期各型,伴荨麻疹患儿可取神厥穴。缓解期汗多患儿可取膀胱经、督脉经。

(4)穴位敷贴治疗:选用肺俞、脾俞、天突、膻中穴、定喘穴、大椎穴等,每次敷贴时长2~4h。每日1次,疗程为3个月。

(5)中药雾化治疗:选取具有清热、解毒及化痰功效的中成药,缓解肺部疾病常见症状体征。

(6)中药透皮治疗:可取膻中、神厥穴,2日1次,3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急性发作期及缓解期。

(7)中药外敷治疗:炒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各等分,研成细末,生姜汁调成膏药,敷贴于肺俞、膏肓、至阳穴,于夏季初伏、二伏、三伏各1次,每次3~4h,连用3年,适用于哮喘缓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