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医治疗

三、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1)脐湿

[证候]脐带脱落后,脐部创面渗出脂水,浸渍不干,或见微红。

[证候分析]本病为脐部疾患的轻证,以脐部渗出脂水,浸淫不干为主要表现,无明显全身症状。

[治法]收敛固涩。

[方药]龙骨散。用龙骨、枯矾收敛燥湿,外用,干撒脐部。若局部红肿热痛者,按脐疮处理。

(2)脐疮

[证候]脐部红肿热痛,甚则糜烂,脓水流溢,恶寒发热,啼哭烦躁,口干欲饮,唇红舌燥,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

[证候分析]本症为脐湿的进一步发展,局部红、肿、热、痛,渐为糜烂化脓,溃则脓血流溢,可伴全身症状。

[治法]清热解毒,佐以外治。

[方药]犀角消毒饮加减。常用药:金银花、水牛角、甘草清解热毒;防风、荆芥、牛蒡子疏风散邪;加黄连、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局部外用如意金黄散。大便秘结,舌苔黄燥者,加大黄通腑泄热;脐部渗出混有血液者,加景天三七、紫草凉血止血;伴神昏、抽搐者,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清心开窍,平肝息风。

(3)脐血

[证候]断脐后,脐部有血渗出,经久不止。或见发热、面赤唇焦、舌红口干,甚则吐衄、便血、肌肤紫斑。或见精神萎靡、手足欠温、舌淡苔薄、指纹淡。

[证候分析]断脐后,如脐带结扎过松,可致血溢外出,啼哭时出血加重,静止时稍止。如胎热内蕴,迫血妄行,血循脐带创口外溢,可见脐血鲜红渗泄。脾虚气不摄血,可见脐血色淡,缓渗不止。

[治法]结扎松脱者重新结扎脐带。胎热内盛者清热凉血止血,气不摄血者健脾益气摄血。

[方药]胎热内盛者用茜根散。常用药:水牛角、地黄、牡丹皮清热凉血;赤芍、紫草、仙鹤草活血止血。气不摄血者用归脾汤。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甘草、山药健脾益气;大枣、当归养血补血;血余炭、藕节炭摄血止血。尿血者,加大蓟、小蓟凉血止血;便血者加槐花、地榆清肠止血;形寒肢冷者,加炮姜炭温脾止血。

(4)脐突

[证候]脐部呈半球状或囊状凸起,虚大光浮,大如胡桃,以指按之,肿物可推回腹内,啼哭叫闹时,又可重复凸出。一般脐部皮色如常,精神、食欲无明显改变,亦无其他症状表现。但脐膨出可并发其他先天性畸形,如肛门闭锁、膀胱外翻等。临床以局部表现为主,精神、食欲等一般无明显改变。

[治法]压脐法外治。现将突出脐部的小肠脂膜推回腹内,再以纱布包裹光滑质硬的薄片,垫压脐部,外用绷带扎紧。若脂膜突出过大,或不能回纳,并见哭闹不安,或年龄易逾2岁仍未痊愈者,应考虑手术治疗。脐膨出的囊膜薄而透明,应及早手术治疗。

2.外治疗法

(1)如意金黄散:适量,用茶或醋调敷局部,每日2次。用于脐疮。

(2)川黄连、枯矾、海螵蛸,等量共研细粉,混匀,消毒后贮瓶备用。用时取适量药粉,局部有分泌物者用干粉敷,无分泌物者用水调敷1周为1个疗程。用于脐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