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1)肺卫不固
[证候]面色欠华,常自汗出,恶风怕冷,鼻塞流涕,发热不甚,反复感邪,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证候分析]肺卫不固,外邪易侵。小儿正气不足,肺卫不固故常自汗出,反复感冒;面色欠华,恶风怕冷为肺气虚证;舌淡苔薄、脉细弱为气虚之象。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加味。常用药: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补气,防风祛风护卫,紫苏叶理气和中,生牡蛎敛汗护表。汗出较甚者加生龙骨、糯稻根固表止汗;气虚明显者加党参、茯苓健脾益气;食欲不振者加陈皮、焦山楂运脾开胃。
(2)营卫不和
[证候]平素汗多,汗出不温,面色㿠白,肌肉松弛,肢凉畏寒,舌淡红,苔薄白或花剥,脉无力。
[证候分析]营卫不和,正虚邪恋。卫阳不足故面色㿠白,肢凉畏寒;营阴失守则多汗不温;舌淡红、苔薄白为气阳不足之象。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常用药:黄芪益气固表,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敛汗固卫。低热绵延者加白薇、银柴胡清其虚热;出汗过多加浮小麦、酸枣仁固表止汗。
(3)肺阴不足
[证候]面色潮红,形体消瘦,潮热盗汗,口渴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
[证候分析]肺阴不足,阴虚内热。肺阴不足,则咽干口渴;阴虚生内热,故身有潮热,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为阴虚之象。
[治法]滋阴养肺。
[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常用药:百合、麦冬润肺生津,玄参、生地黄养阴清热,白芍、五味子敛肺止汗,桔梗、甘草利咽和中。咽干干咳加天花粉、川贝母润肺止咳;潮热盗汗加地骨皮、五味子清热敛阴;寐少便干加酸枣仁、柏子仁安神润肠。
2.外治疗法
(1)针灸治疗
1)放血治疗:俗称“刺血法”,其治疗作用主要是提高免疫功能和抗炎等作用。取耳尖穴、少商穴、四缝穴。具体操作:用75%乙醇常规消毒刺血部位,持针具分别对准穴位快速刺入1~2mm深,放血3~5滴,以消毒棉球压迫止血片刻后自愈,连续3~5日。
2)艾灸治疗:热敏灸。采用点燃的艾条悬灸热敏穴位,激发透热、扩热、传热、局部(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感觉等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从而提高艾灸疗效的疗法,此方法可通过提高患儿抗病能力达到治疗效果。取身柱(督脉穴,主治身热、咳嗽、气喘、支气管炎等)、肺俞(主治肺经及呼吸道疾病)、脾俞(健脾和胃、利湿升清效果)等穴位。
(2)推拿治疗:推拿疗法具有提升正气、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一般选取捏脊手法进行治疗,捏脊疗法具有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的作用。可有效提高患儿体质,防治反复呼吸道感染。一般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4周为1个疗程。
(3)穴位敷贴治疗:三伏、三九穴位贴敷。敷贴药物主要用药:醋延胡索、炒芥子、甘草、肉桂研粉姜汁调和成饼,选穴:大椎、肺俞、膏肓、膻中、天突,每次贴敷2~3h,每周1~3次,一般连续3年可达到较好疗效。
(4)刮痧治疗:刮痧疗法对于积滞内热所致的复感患儿有较好疗效,轻刮中脘、足三里、合谷、风池穴,每穴5~10下,每日1次,1~3日。主要提高患儿免疫力,减少反复呼吸道感染次数、缩短病程、改善饮食方面疗效显著。
(5)香囊佩戴治疗:将芳香中草药(紫苏、艾叶、广藿香、白芷等)碾成细末装入特制布袋中,佩戴在身上通过中药挥发的芳香作用以预防呼吸道疾病,目的提高患儿自身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