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医治疗

三、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1)惊痫

[证候]起病前多有受惊恐史,发作前心中惊恐,发作时吐舌惊叫大啼,恍惚失魂,惊惕不安,面色时红时白,如人将捕之状,四肢抽搐,夜卧不宁,舌苔薄白,脉弦滑。

[证候分析]神气怯弱,暴受惊恐,致神气愦乱,心神失守,因而出现惊叫大啼,恍惚不安,面色时红时白,原地转圈等异常动作。舌为心之苗,心经积热则吐舌。

[治法]镇惊安神。

[方药]镇惊丸加减。常用药:茯神、酸枣仁、珍珠、辰砂宁心安神,石菖蒲、远志芳香开窍,钩藤息风定痫,胆南星、天竺黄涤痰镇惊,水牛角、牛黄、麦冬、黄连清火解毒,甘草调和诸药。痰涎发作严重者,加全蝎、蜈蚣、僵蚕息风止痉;心神不安者,加磁石、琥珀镇惊安神;痰多胸闷者,加川贝母、砂仁化痰宽胸;头痛明显者,加天麻、菊花、白芍平肝潜阳;口干舌红者,加生地黄、龟甲养阴清热。

(2)痰痫

[证候]发作时痰涎壅盛,喉间痰鸣,瞪目直视,或猝然仆倒于地,手足抽搐不甚。神志恍惚,状如痴呆,或为失神,或肢体麻木、疼痛头痛、腹痛骤发骤止,日久不愈,苔白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脾为生痰之源,脾失健运,停湿生痰,则痰涎壅盛,喉间痰鸣,口吐痰沫;肝开窍于目,肝气被郁,故瞪目直视,抽搐不甚,或无抽搐;气郁痰结,阻蔽心窍,则神志模糊,精神恍惚,呆木无知;痰湿内盛,故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涤痰开窍。

[方药]涤痰汤加减。常用药:橘红、半夏、胆南星化痰利气,石菖蒲、远志涤痰开窍,枳实豁痰宽胸,竹茹清化痰热。抽搐频繁者,加天麻、钩藤、全蝎息风止痉;精神恍惚者,加珍珠母、生铁落、磁石重镇安神;痰涎壅盛加白金丸祛痰解郁;纳呆、腹胀加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神疲乏力加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

(3)风痫

[证候]发作时突然仆倒,神志丧失,颈项及全身强直,继而四肢抽搐,两目上视或斜视,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口唇及面部色青,苔白,脉弦滑。

[证候分析]肝阳上扰,心神被蒙,则头昏眩晕,人事不知;肝风内动,走窜筋脉,则四肢抽动,颈项强直扭转,两目上视或斜视,牙关紧闭;肝火炽盛,故面色红赤;风痰上壅,故脉弦滑,苔白腻。

[治法]息风止痉。

[方药]定痫丸加减。常用药:羚羊角粉(冲服)、天麻、钩藤、全蝎、蜈蚣息风止痉;胆南星、半夏、石菖蒲豁痰开窍;远志、朱砂(冲服)、茯苓镇惊安神;川芎、枳壳活血行气;抽搐频繁者,加青礞石、生铁落镇惊息风;伴高热者加生石膏、黄芩、连翘清热息风;大便秘结加大黄玄明粉泻火通便;烦躁不安者加黄连、竹叶清热安神。

(4)瘀血痫

[证候]发作时头晕眩仆,神识不清,单侧或四肢抽搐,抽搐部位及动态较为固定,头痛,大便干硬如羊屎,舌红少苔或见瘀点,脉涩,指纹沉滞。

[证候分析]辨证本证常有明显的产伤或脑外伤病史。因产伤发作者,初发年龄多在8个月之内;因颅脑外伤而致发作者,多在伤后2个月之内。年长女孩的发作,还与月经周期有关,一般在行经前或经期血量较少时易于发作。发作的部位、症状每次大致相同,发作的时间呈一定的周期性,有瘀血留滞症状。

[治法]化瘀通窍。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常用药: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琥珀粉(冲服)活血化瘀;老葱、石菖蒲豁痰通窍;天麻、羌活息风止痉。抽搐较重者,加全蝎、地龙通络止痉;头痛烈、肌肤枯燥色紫者加三七、阿胶、丹参、五灵脂养血活血;大便秘结加火麻仁、芦荟润肠通便;血瘀伤阴者,加生地黄、白芍、当归养阴活血。癫痫缓解期,宜治其本。辨证属脾虚痰盛者,用六君子汤加减:太子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石菖蒲、远志、山药等。心虚胆怯者,用养心汤加减:当归、黄芪、茯苓、川芎、柏子仁、酸枣仁、党参、茯神、龙齿、白芍、炙甘草等。肝火痰热者,用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加减:龙胆草、黄芩、栀子、半夏、竹黄、胆南星、橘红、石决明等。肝肾阴虚者,用大补元煎加减: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杜仲、枸杞子、当归、人参、龟甲胶、鹿角胶、炙甘草等。

2.针灸治疗

(1)体针:改良合刺针法取穴百会、双侧风池、完骨、神门,配以丰隆、公孙、血海、足三里、人中、大椎、关元、气海、阴陵泉、太溪、涌泉、丘墟、太溪等。或取主穴:水沟、风池、内关、合谷、太冲、百会、四神聪、后溪、申脉。辨证配穴:头皮针用运动区、舞蹈震颤区等。均有良效。

(2)头皮针:采用长针透刺任督二脉穴加头针疗法为主治疗运动性癫痫。取3~5寸针分别快速从大椎、至阳、脊中、腰奇穴刺入皮下,然后放倒针柄呈小于15°角的方向沿皮下分别向灵台、筋缩、命门、长强穴透刺,用2寸毫针从神庭向囟会、从百会向后顶透刺,刺在帽状腱膜下有吸针感为佳。再取头穴中双侧顶颞前斜线(运动区),所刺深度同神庭透囟会。璇玑透膻中、鸠尾透中脘的刺法同督脉背部诸穴,施捻转手法。双侧内关、丰隆、太冲常规刺法,时间30~45min。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间隔3~5日再行下1个疗程,连续5个疗程。

(3)芒针:循经透刺法治疗癫痫病550例。主穴取背三针(神道、筋缩、腰奇);副穴取额三针(两攒竹穴直上与前发际相交处2穴,由以上的中间向下移动成等边三角处一穴,共3穴)、间使透曲泽。配穴昼发配申脉,夜发配照海,体虚配足三里、三阴交,失眠配神门、失眠,痰多配丰隆透筑宾、委中,月经期易发病配血海、三阴交。每日针刺1次,15~30次为1个疗程。

(4)针药结合:采用针刺配合药物贴脐治疗。取穴:发作期取人中、腰奇、后溪;间歇期取大椎、间使、丰隆、百会,将吴茱萸1.5g研为细末,填入肚脐中贴敷,连续5~6个月。

(5)穴位埋线:可依次选取大椎、筋缩、癫痫、腰俞、哑门、身柱、腰奇、脊中,每次1穴,将针具和羊肠线埋入穴位内刺激经络、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调整脏腑。间隔30日,连续8次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