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1)气郁化火
[证候]面红耳赤,烦躁易怒,挤眉眨眼,张口噘嘴,摇头耸肩,发作频繁,抽动有力,口出异声秽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作频繁,抽动有力,面红耳赤,烦躁易怒,眨眼耸肩舌红苔黄,脉弦数等风阳妄动证候为特征。
[治法]清肝泻火,息风镇惊。
[方药]清肝达郁汤加减。常用药:菊花、栀子、牡丹皮清肝泻火;薄荷、柴胡、青橘叶疏肝解郁;白芍、钩藤、蝉蜕平肝息风;琥珀、茯苓宁心安神;甘草调和诸药。喜怒不定,喉中有痰者,加浙贝母、天竺黄清化痰热;肝火旺烦躁目赤者,加龙胆草清泻肝火;大便秘结者,加槟榔、瓜蒌仁顺气导滞。
(2)脾虚痰聚
[证候]面黄体瘦,精神不振,脾气乖戾,胸闷作咳,喉中声响,皱眉眨眼,嘴角、四肢、腹肌抽动,秽语不由自主,纳少厌食,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滑或沉缓。
[证候分析]本证以面黄体瘦,精神不振,胸闷纳少,喉响秽语,舌淡苔白或腻,脉滑为特征。
[治法]健脾化痰,平肝息风。
[方药]十味温胆汤加减。常用药:党参、茯苓健脾助运;半夏、陈皮燥湿化痰;枳实顺气消痰;远志、枣仁化痰宁心;石决明、钩藤、白芍平肝息风;甘草调和诸药。痰热甚者,去半夏,加黄连、瓜蒌皮清化痰热;秽语妄言,加石菖蒲、远志、郁金豁痰宁心;痰火扰心喊叫者,加青礞石、黄芩、磁石泻火安神;纳少厌食者,加焦神曲、炒麦芽调脾开胃。
(3)阴虚风动
[证候]形体消瘦,两颧潮红,性情急躁,口出秽语,摇头耸肩,挤眉眨眼,肢体震颤,睡眠不宁,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舌红绛,苔光剥,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形体消瘦,两颧潮红,五心烦热,震颤抽动,舌红绛,苔光剥,脉细数为特征。
[治法]滋阴潜阳,柔肝息风。
[方药]大定风珠加减。常用药:龟甲、鳖甲、生牡蛎滋阴潜阳;生地黄、阿胶、鸡子黄、麦冬、火麻仁、白芍柔肝息风;甘草调和诸药。血虚失养者,加何首乌、沙苑子、天麻养血柔肝;心神不宁,惊悸不安者,加茯神、炒酸枣仁、钩藤养心安神;肺阴受损,金鸣异常,喉发异声者,加桑白皮、地骨皮、桔梗养阴清热、宣肺利咽。
2.外治疗法
(1)针灸治疗
1)常规针刺:①取八脉交会穴之通任督二脉之穴:补照海、列缺,泻申脉、后溪。八脉交会之照海、列缺可治膈、喉咙之病,针对该病之清嗓、喉中发出异声;申脉、后溪治内眦、颈之病,针对该病之挤眉弄眼、耸肩、甩头等症状。② 以百会、太阳、四神聪、风池、合谷、智三针为处方,诸穴合用而奏息风安神之效。
2)靳三针:靳三针乃岭南针灸名家靳瑞教授所创,针灸处方取四神针、脑三针、定神针、痫三针、手智针、四关。该方针对脑功能的改善,且有效地降低了患儿的症状积分。
3)腹针治疗:腹针乃薄智云临床20余年后以神阙为核心、先后天经络为基础而发现的全息系统。取腹针以引气归元为主穴,加大横;各针向巽卦、乾卦、坤卦,取引气归元之扶正气、养先天,巽卦调肝木,坤卦养后天,大横调脾理肝,既使患儿易接受,又提高临床疗效。
4)头针治疗:取额中线、顶颞前斜线、枕下旁线、顶中线为针灸处方治疗抽动障碍,改善患儿的抽动积分。
5)耳穴治疗:耳穴贴压心、肝、脾、胃、肾、内分泌、交感、皮质下等,每次选用5~6个穴位,随症加减,达到调和脏腑、安神止痉之效。
6)埋线治疗:运用穴位埋线,选用常规穴位,百会、关元、中脘、天枢、大横、足三里等治疗抽动障碍患儿。
7)挑治治疗: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加用四缝穴的挑治,四缝穴属于经外奇穴,与三焦、小肠、肝、命门存在一定的关联,在挑治四缝之时能促进三焦气机的运行,且具有清热泻火之效。
(2)推拿、整脊治疗
1)振腹、按揉、捏脊:选用具有安神益智、理气化痰、补肾归元等功效的腧穴推拿,振腹能平衡任督、固冲补肾,促使能提高大脑功能的肾上腺激素、脑啡肽等活性物质的释放。
2)整脊:整脊复位法理筋放松局部紧张痉挛的肌肉后再在紊乱的枢椎棘突上予以手法复位,治疗因寰枢关节紊乱引发的抽动障碍。
(3)贴敷治疗:对于一些以发声性抽动症状为主的患儿,采用天灸疗法在定喘穴、肺俞、脾俞、肾俞上治疗,年龄稍大者加用天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