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医治疗

三、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1)肝肾阴虚

[证候]多语多动,神思涣散,烦躁多动,冲动任性,难以自控,睡眠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或有记忆力欠佳,学习成绩下降,或有遗尿,腰酸乏力,或有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唇红,形体消瘦,颧红盗汗,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少,脉弦细数。

[证候分析]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则烦躁多动,冲动任性,睡眠不安,遇事善忘;阴精不足,肌体失养则形体消瘦;虚热内蒸,耗津伤液,而见五心烦热,口干唇红,颧红盗汗,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少,脉弦细数为阴虚之象。

[治法]滋养肝肾,潜阳定志。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常用药: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枸杞子滋肾养肝,菊花、牡丹皮、白蒺藜平肝潜阳,龙齿、远志、龟甲宁神定志。暴躁多动,哭闹毁物加龙胆草、栀子、青黛平肝泻火;不寐健忘加酸枣仁、柏子仁、益智仁安神益智;夜寐盗汗加浮小麦、龙骨、牡蛎敛汗固涩;大便秘结加火麻仁润肠通便。

(2)心脾两虚

[证候]神思涣散,神疲乏力,注意力不集中,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或虚胖,多动不安,动作笨拙,情绪不稳,思维缓慢,多梦少寐,自汗盗汗,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心主神明,脾主思,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脑失养,故神思涣散,多动不安,动作笨拙,情绪不稳,头晕健忘,思维缓慢;气血两虚,肌肤失养,则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脾失健运则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为气血不足之象。

[治法]补益心脾,养心安神。

[方药]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常用药:炙甘草、党参、白术、黄芪益气健脾,当归、大枣、龙眼肉、浮小麦补益心血,茯神、酸枣仁、远志安神定志。注意力不集中加益智仁、龙骨养心敛神;夜寐不安加五味子、夜交藤养血安神;记忆力差,动作笨拙,舌苔厚腻者,加半夏、陈皮、九节菖蒲化痰开窍。

(3)痰火内扰

[证候]多动多语,冲动任性,难于制约,兴趣多变,思想不集中,烦躁不宁,心烦不眠,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痰火内扰,心失所主,故神思涣散,多语哭闹,任性多动,易于激动;肝火偏旺,故夜寐不安,目赤口苦;痰热内蕴,则胸闷脘痞,喉间痰多,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之象。

[治法]清热涤痰,安神定志。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常用药:半夏、陈皮、胆南星燥湿化痰;瓜蒌、竹茹清化痰热;黄连清热泻火;石菖蒲化痰开窍;枳实理气化痰;茯苓、珍珠母宁心安神。大便秘结加生大黄泻火通便;面色晦暗,舌有瘀斑,脉涩,有产伤及外伤史,加桃仁、红花、川芎活血散瘀。

2.外治疗法

(1)针灸治疗

1)体针:① 针刺主穴取内关、人中、三阴交、百会、印堂、上星、神门、大陵。肾虚肝旺证者加太溪、太冲;心脾两虚证者加心俞、脾俞;痰火内扰证加丰隆。针刺手法三阴交取补法,其余主穴为平补平泻法。辨证取穴中,太冲、丰隆取泻法,其余用补法。每周治疗3次,3个月为1个疗程。②取穴大椎、长强、鸠尾,均强刺激,不留针,每周针刺1次。

2)头针:头七针主穴取双侧正营、双侧本神、前顶、囟会与上星。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使用规格为32号银针在夹角后方进入,沿着颅骨骨膜和头皮进针,斜刺0.5~1寸,用捻转法进行治疗,平补平泻,每分钟200次。肝胆火旺者配四关、肝俞穴,心肾不交者配心俞、肾俞穴,气滞血瘀者配气海、膈俞穴,痰火郁滞者配行间、丰隆穴,胃气不和者选用足三里、中脘穴。根据症状,用补法或泻法,不留针。

3)穴位埋线:采用手足三里穴埋线治疗小儿多动症,以长期刺激穴位,持续发挥调理脾胃的功能。

(2)推拿治疗

1)穴位循经按压:通过特殊手法刺激经络穴位(如足太阳膀胱经心、肾、肝、脾俞穴,手厥阴心包经大陵、劳宫,督脉及其百会穴,经外奇穴四神聪穴),以14日为1个疗程。

2)耳穴按压:取耳穴肾、心、脑干、神门、兴奋点按压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调整全身脏腑功能和协调人的精神活动。10次为1个疗程,两耳交替使用。

3.外治综合治疗

(1)梅花针叩刺配合耳穴贴压:梅花针轻叩刺百会、四神聪以微出血为度,阴虚阳亢证耳穴贴压取肝、肾、心、脑;心脾两虚证取心、脾、胃、脑;痰火内扰证取肝、脾、心、脑。

(2)腹针疗法合穴位循经按压:穴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滑肉门、外陵、大横。操作:选用0.22mm×30mm毫针,常规皮肤消毒,避开血管、毛孔,对准穴位直刺,一般只捻转不提插,视腹壁厚度,针刺3~8mm,留针15min。每日1次。结合穴位循经按压法。取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心俞、肝俞、肾俞穴;手厥阴心包经穴:大陵(双侧)、劳宫穴(双侧);经外奇穴:四神聪,督脉穴位:百会穴。共揉按30min,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