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医治疗

三、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1)下元虚寒

[证候]夜间遗尿,多则一夜数次,尿量多,小便清长,面色少华,神疲倦怠,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滑,脉沉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以夜间遗尿,尿量多,次数频繁,兼见面白、形寒、腰膝酸软等虚寒诸症为要点。本证患儿体质多弱,病程长,迁延难愈。

[治法]温补肾阳,培元固脬。

[方药]菟丝子散加减。常用药:菟丝子、巴戟天、肉苁蓉、附子温补肾阳以暖下元;山茱萸、五味子、牡蛎、桑螵蛸益肾固涩以缩小便。伴有寐深沉睡不易唤醒者,加炙麻黄以醒神;兼有郁热者,酌加栀子、黄柏兼清里热。

(2)肺脾气虚

[证候]夜间遗尿,日间尿频而量多,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少华或萎黄,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自汗、动则多汗,经常感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以夜间遗尿,可伴有白天尿频、尿量多、小便清长,反复感冒,兼见乏力、自汗、大便溏薄等虚弱诸证为要点。

[治法]补肺健脾,益气升清。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加减。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甘草补气;陈皮理气;当归养血;升麻、柴胡升提中气;益智仁、山药、乌药温脾固涩。寐深者,可加炙黄芪、石菖蒲宣肺醒神;兼有里热者,加栀子清心火;纳呆者,加鸡内金、焦山楂、焦六神曲开胃消食。

(3)心肾不交

[证候]梦中遗尿,寐不安宁,烦躁叫扰,白天多动少静,难以自制,或五心烦热,形体较瘦,舌质红,苔少,脉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白天玩耍过度,夜间梦中小便自遗,兼见多梦易惊,寐不安宁,五心烦热等心火偏亢、肾阴不足诸证为要点。

[治法]清心滋肾,安神固脬。

[方药]交泰丸合导赤散加减。常用药:地黄、竹叶、通草、甘草清心降火;黄连、肉桂交通心肾,清火安神。使水火既济,阴平阳秘。五心烦热者,加五味子、酸枣仁、牡丹皮、山茱萸养阴安神;烦躁叫扰者,加龙骨、牡蛎、白芍、龟甲潜阳摄阴。

(4)肝经湿热

[证候]梦中遗尿,小便量少色黄,大便干结,性情急躁,夜卧不安或寐中龂齿,目睛红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遗尿,小便量少,色黄臊臭,兼见夜寐龂齿,性情急躁,目睛红赤为要点。

[治法]清利湿热,泻肝止遗。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生地黄泻肝清热;车前子、泽泻、通草清热利湿;甘草调和诸药。大便干结,性情急躁者,加决明子、柏子仁、瓜蒌子润燥安神;夜卧不宁,龂齿梦呓者,加胆南星、黄连、连翘化痰清心;舌黄苔腻者,加竹茹、薏苡仁、黛蛤散清化痰热。

2.中成药

(1)五子衍宗丸:用于下元虚寒证。

(2)缩泉丸:用于脾肾不足证。

(3)醒脾养儿颗粒:用于脾肾两虚证。

3.外治疗法

(1)针灸治疗

1)体针:主穴取神门、委中。温补下元配中极、肾俞、膀胱俞、太溪,针用补法。补中益气配气海、太渊、足三里、三阴交,针用补法。清利湿热配太冲、行间、阳陵泉,针用泻法。

2)耳针:取皮质下、神门、内分泌、肾、肺、脾。

3)灸法:穴取关元、中极、三阴交、命门、肾俞、膀胱俞,艾条悬灸,每穴5min。

(2)推拿治疗:补肾经、揉外劳宫各100~300次,按揉百会、揉丹田、揉关元、揉气海各1~2min,按揉肾俞、按揉三阴交各50~100次。擦腰骶部,以透热为度,上推七节骨100次。每日推1次,6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用于下元虚寒证。脾肾两虚证可加用补脾经、按揉足三里;肺脾气虚证可加用补肺经、推三关。

(3)敷贴治疗:取丁香1份,肉桂2份,益智仁4份,覆盆子4份,共研细末,过200目筛后装瓶备用。每次取3g药粉,用黄酒调制成药饼,药饼直径为2cm,厚0.5cm,敷于脐部,每晚1次,次晨除去。

(4)捏脊治疗:从长强穴开始沿督脉两侧由下向上捏到大椎穴处为1遍,捏12遍,第七遍开始用“捏三提一”法,重点提捏膀胱俞、肾俞处。捏完后用拇指沿督脉的命门至大椎和两侧膀胱经从膀胱俞至肝俞各直推100次,然后在命门、膀胱俞、肾俞处各揉按约1min。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