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都篇 三国·魏 曹植
名都多妖女[1],京洛出少年[2]。宝剑直千金[3],被服光且鲜。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4]。驰驱未能半,双兔过我前。揽弓捷鸣镝[5],长驱上南山[6]。左挽因右发[7],一纵两禽连[8]。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9]。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10]。归来宴平乐[11],美酒斗十千。脍鲤臇胎鰕[12],炮鳖炙熊蹯[13]。鸣俦啸匹旅[14],列坐竟长筵[15]。连翩击鞠壤[16],巧捷惟万端。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17]。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
题解:
《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三》云:“名都者,邯郸、临淄之类也。以刺时人骑射之妙,游骋之乐,而无忧国之心也。”按,平乐,即平乐观,位于孟津平乐镇,汉明帝永平五年(62年)于兹筑高台,供帝王登高观礼。三国魏时观下建平乐馆,馆为驿舍,用以宴乐,并置镇囯之宝“飞廉铜马”,后延及西晋,遂成典故,下同。
校勘:
①光,一作“丽”。②东郊,一作“长安”。③驰驱,一作“驰骋”。④长驱上南山,一作“驱上彼南山”。⑤巧,一作“功”。⑥归来,一作“我归”。⑦炮,一作“寒”。⑧旅,一作“侣”。⑨击鞠壤,一作“击壤歌”。
笺注:
[1]妖女,妖艳的女子。[2]京洛,洛阳别称。因东周、东汉均建都于此,故名。[3]直,通“值”,价值。[4]长楸,高大的楸树,古代常种于道旁,后泛指大道。[5]捷,插、搭。鸣镝,响箭。[6]南山,此处指洛阳南山。[7]左挽因右发,左手拉弓朝右射,此处指炫技,通常为右挽左发,即右手拉弓。[8]一纵,一发。两禽连,指双兔被同时射中。[9]接,迎射对面飞来的东西。飞鸢,飞翔的鸢。[10]众工,此处指善射者。归我妍,称赞我射得好。[11]平乐,平乐观。[12]脍鲤,鲤鱼肉丝。臇胎鳞鰕,把斑鱼做成肉羹。臇,汁少的肉羹。胎鰕,有子的斑鱼。[13]炮,烧烤。熊蹯,熊掌。[14]鸣俦啸匹旅,呼朋唤友。[15]竟,终。[16]击鞠壤,蹴鞠与击壤,古代游戏名。[17]光景,时间。攀,挽留。
析义:
以名都妖女引京洛少年,骑射宴饮之景,跃然纸上。辞多讽喻,亦含自况,沉郁之气,可想见矣。少年艺高,骑射擅场,日日宴乐驰骋,秉烛行乐,欲输力而不可得,空有一腔报国心。此间苦闷,他人怎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