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直在读《20世纪山东海洋文学研究》。读完,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山川辉映,美不胜收。

对于学术专著,特别是有关文学的学术专著,我特别喜欢思与诗结合、理论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类型。这方面的作品不多,但也不是很少,单举中国的,就有《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人间词话》《汉文学史纲要》等等,个个都是大名鼎鼎,各领风骚,一脉相承。最典型的是陆机《文赋》,可谓摛采华美,析理精微。贾小瑞的《20世纪山东海洋文学研究》继承和延续了这一文脉,做到了义理、考据、辞章的统一。

讲究辞章之美,往往朦胧晦涩、以辞害意。贾小瑞的《20世纪山东海洋文学研究》却无此弊。它以意为主,以理论和考据为主,而将修辞渗透其中,优美而朗畅,典雅而明晰,丰富而深刻。蕴藉空灵,美在气骨。

对“海洋文学”的鉴定和界定,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修养、高妙的概括能力、简练的措辞技巧。在确认海洋文学的科学地位之后,经过细致分析,作者对“海洋文学”的定义作了简要而准确的表述:海洋文学是海洋书写在主题内蕴与艺术格调中发挥必要作用的涉海作品。

《庄子·逍遥游》:“南冥者,天池也。”《说文解字》:“海,天池也。”海就是天然的大水池。张炜在《文学:八个关键词》中列出了八个关键词,依次是:童年、动物、荒野、海洋、流浪、地域、恐惧、困境。张炜认为,“海洋是我们居住的地球上面积最广、体量最大的存在物”。“海洋代表自由和冒险,变幻无穷以至无限,有一种悲壮之美和开放之美”。“中国文学的海洋意识是比较欠缺的”,但“齐文化是一个例外”,“是典型的海洋文化”。“齐国有漫长的海岸线,这种文化本来就有冒险、开放和开拓的性格,是半岛国家,其文化性格比较接近西方的海洋国家”。“齐国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东方第一大国,它的作为文化主要载体的文学,是中国海洋文学的主要部分”。山东海洋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与齐文化紧密相关。

《20世纪山东海洋文学研究》是把“海洋”和“地域”结合在一起来研究。第四章《模拟的童心世界》则以“童年”为中心。其余的几个关键词在书中也均有论及。对于齐文化与20世纪山东海洋文学的关系,贾小瑞在深入研究之后,总结说,“大海的变幻莫测、浩淼无际孕育了开放多元的齐文化与神秘、浪漫的齐文学。这些核心的特征因为呼应了人类的根本精神需要而世代相传。20世纪的滨海作家们一方面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着这多方面的熏陶,另一方面也在自我精神建构与时代促动中自觉认同,把大自然的馈赠与文化文学的滋养溶解在自己的血脉与创作中。因而,他们的海洋神秘之作在整体格调上有别于其他地域(包括山东的内陆地区),是与大海在空间上的阔大辽远与视觉上的无遮无拦有着内在的同构性,也与齐文化与齐文学的神秘、浪漫保持整体的一致性,同时又借助海洋性的神秘事象,如海洋生物、海上活动、航海与渔业用品等加强了格局开放、内蕴清朗的美学格调,最终形成了带有海洋性的神秘之美”。贾小瑞孜孜不倦,兀兀穷年,搜尽奇峰打草稿,上穷碧落下黄泉,秉持填海情怀,耗费移山心力,梳理出山东海洋文学独特的谱系和源流,鲜明的文化和血脉,可谓“循阡陌以通鳃理,综古今以得枢要”(刘晓东《〈匡谬正俗〉自序》)。

读此书,我感受到作者虔诚的学术态度、崇高的学术理想、开阔的学术视野、深厚的学术功力、执着的学术情怀、丰盈的学术审美,溢乎行间,跃然纸上。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李士彪

2021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