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山东海洋文学的视界

三、20世纪山东海洋文学的视界

在地域性文学认定时,理论界没有统一的定规,但大家共同考虑的因素有三。其一,出生、成长于某地。其二,工作、写作于某地。其三,写作对象包含某地。拥有这三项者,可谓全能选手,是不折不扣的地域文学的代表作家,会被研究者作为重点对象深挖细掘,如李怡的《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就将成长并写作于四川省的现代作家设为主要研究对象。当然,我所说的作家在某地成长或居留,并非是一直持续不断的时间链,而是可能包含短暂的离开,但不影响总体的附着度。如萧平,出生于山东,少年时去东北学徒,壮年时去北京求学、在内蒙古工作,后又调回山东。总观其人生纵线,牵系山东时占比最大。王统照亦如是。在20世纪山东海洋文学的视野中,这类全面贴合的作家占大多数。第一代作家[8]中有王统照、包干夫等,第二代作家中有萧平、王安友、姜树茂、孔林、张岐、刘饶民、赛时礼、王雷等。第三代作家中有王润滋、李存葆、郭保林、张炜、卢万成、宗良煜、孙为刚、纪宇、孙鸷翔、宋瑞斌等。

但作家与地域的关系并非都是如此直线条,曲曲弯弯者不在少数。很多作家在故乡吸纳人生的第一份滋养,成人后离开故乡,在他乡辗转奔波,但一支笔断断续续地为故乡吐墨。鲁迅、茅盾、巴金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现代作家都如是。这些作家的创作,自然也是地域文学的研究重点,尤其是文学成就影响巨大者,常常被当作地域文学的旗帜极力展扬。大家熟知的东北作家群成员,哪一位不是书写故园的漂泊者?肉身的远离,也许更有利于精神的还乡。杨振声、李广田、吴伯箫、臧克家、臧云远、孙静轩、杨朔、峻青、王家斌都是名扬全国的山东作家,他们广为人知的创作也许并不是在山东完成,但他们的海洋文学作品却几乎都是拜山东海滨所赐。故乡的海风浪涌与渔民的生活变迁冲击、润滑着他们的情思与笔墨,他们蘸着海的咸涩与血的鲜浓写下不可替代的海洋之作。

第三种情况是作家并非山东籍贯,但在其成长或创作生涯中,山东海滨如博大的精神母体,以变幻莫测的海性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浸染其精神个性,为其创作提供由表及里的丰富养分,而作家自身也深深感念浩渺海洋的精神灌输,在情不自禁中书写着来自山东海域的自然风光与人生启迪。如大家熟知的冰心。冰心本是福建省福州市长乐人,1903年因父亲谢葆璋奉调到烟台创办海军学校,三岁的冰心随全家迁居到烟台生活,直到1911年的秋天。就此,冰心爱上了浩渺博大、雄浑神秘而又静谧温情的大海,对海的爱恋伴随了她的一生。1917年夏,为躲避张勋辫子军的骚扰,冰心与母亲、弟弟们又来到烟台,住在从前住过的房子的西半边,度过了一个特别的暑假。1935年的夏天,长女出生不久之后,冰心又回到烟台小住。初登文坛的冰心就曾表白“山东是我灵魂上的故乡”,她在诸多诗文中不断书写着童年的那片海、海化的精神倾向与审美个性。对于这位以“海化青年”的形象独异于现代文学的作家,谁又能拒之于山东海洋文学之外呢?第二代作家中有耿林莽。耿林莽出生并成长于江苏省如皋市,但二十四岁时定居山东省青岛市,曾担任青岛日报社编辑、青岛市文化局戏曲创作组创作员、青岛市文联《海鸥》文学月刊编辑等职,还是青岛市作家协会第二届名誉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他的散文诗集《醒来的鱼》《耿林莽散文诗选》《五月丁香》《飞岛的高度》《草鞋抒情》和散文集《耿林莽随笔》《人间有青岛》等都收获于山东,其中有不少海洋文学的杰作。学界公认其为山东作家,丁尔纲主编的《山东当代作家论》中,有《耿林莽论》专章,乔力、李少群主编的《山东文学通史》(下卷)也花较多笔墨论述其散文诗的审美品格,并赞誉其“代表了山东散文诗的最高成就。”[9]自然,我们很荣幸山东海洋文学能有这样“真把他乡作故乡”的杰出代表。

第四种情况是作家虽然原籍为山东,但不曾沐浴齐鲁大地的阳光,也不曾踩溅山东海疆的浪花,虽然也以海洋文学的创作享誉全国,但其海性书写与山东没有直接的牵连。如是者有邓刚。邓刚原籍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但一直在大连成长、生活、创作,是大连的海与工厂陶冶、磨砺了他的个性,也供给他创作的食粮。他的海洋名篇《迷人的海》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那是属于辽宁省的光荣,我们不宜“据为己有”。

更复杂的是第五种。20世纪三四十年代,青岛以开放的海洋精神广纳贤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吸引了各路好汉,形成良性循环。从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末,前后有几十位作家耕耘于青岛大中小学讲坛,“有执教于大学的闻一多、梁实秋、老舍、沈从文、洪深、台静农,执教于中学的王统照、陈翔鹤、汪静之、章铁民,执教于小学的王亚平、袁勃。”[10]作家们的大本营乃1930年成立的国立青岛大学。首任校长杨振声思想进步、富有远见,效法北京大学“兼容并包”“科学民主”的办学方针,广聘专家、学者任教。闻一多、沈从文、梁实秋、方令儒、陈梦家、孙大雨、宋春舫等纷纷前来,一时之间学界传出“新月派主青大”之说。新月派视青岛为短期的根据地,遂有胡适、徐志摩不时光临,还有苏雪林、卞之琳、叶公超、方玮德等短期居留。于是乎,海洋作品应运而生。梁实秋谈到青岛的散文多达三四十篇,其中不乏海洋文学之作。闻一多的散文《青岛》虽然寥寥千字,但却是气味鲜活的海洋作品。沈从文的《八骏图》《三个女性》虽然写作重心不在大海或大海与人的精神往还,但有关海的书写对作品的意蕴传递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对艺术氛围也有泼墨般的烘托效果。徐志摩的诗歌《海韵》以黄昏海边单身女郎的徘徊与消失寄予一种混合着勇敢追求与不尽担忧的复杂情感,大海的冷清、咆哮正应和着矛盾的内在诗情。老舍的散文《五月的青岛》《青岛与山大》与苏雪林的长篇游记《岛居漫兴》都是以自身的观察与体会明确地书写青岛的海洋景观、文化样态与带给作家的独特感怀,都是难得的海洋佳作。对这些作家作品,我们该如何从地域的角度给予科学性的认定呢?没有看到可参照的范例,我想,应该遵循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原则与方法。就作家而言,闻一多、沈从文、梁实秋、老舍、苏雪林等的人生与写作在山东留下雪泥般的印迹,但对他们的整个生命与创作来说,那印迹又如鸿飞雪化,一般没有长久的、深刻的影响。因此,他们是公认的非山东作家。可是就以上提及的作品而言,它们在青岛海浪的涌动中孕育,又将青岛海域的自然之貌与文化之态作为主要血肉,它们整体上就是青岛海洋环境的产儿,我们照理应该将其纳入山东海洋文学的境域。不过,我还需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这些作品虽然都被我认定为山东海洋文学的子民,但在后面的论述中,它们不一定有机会亮相。因为,我要研究的是20世纪山东海洋文学的全貌。我试图以20世纪中国动荡变迁的政治格局与历史文化为背景,以20世纪山东海洋文学的创作演变为中心,分析重要作品的精神蕴含与艺术特质,总结20世纪山东海洋文学的形象系统、情节模式与文化蕴藏,呈现山东海洋文学的发展与地域文化、历史变迁的联动关系,凸显海洋环境下人性的和谐共生与分崩离析。在这样的宏观图景中,个别作品能否被精研取决于它在整体框架中的地位与相关论题的密切程度。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置于20世纪山东海洋文学域内的作家作品都会被论及。我们只能在对20世纪山东海洋文学的客观存在进行了主观判断后,设计一定的研究路向,划入研究范围者才会被分析,而未入围者,只好抱憾了。

【注释】

[1]段汉武:《〈暴风雨〉后的沉思:海洋文学概念探究》,《宁波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第19页。

[2]赵君尧:《前言》,《天问·惊世——中国古代海洋文学》,海洋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3]李松岳:《存在的诗性敞开——新时期浙江海洋诗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4]杨中举:《从自然主义到象征主义和生态主义——美国海洋文学述略》,《译林》2004第6期,第195页。

[5]龙夫:《回归大海的倾诉:日本学者论海洋文学的发展》,《海洋世界》2004年第7期,第22页。

[6]倪浓水:《中国古代海洋小说与文化》,海洋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7]曲金良主编:《海洋文化概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8]在《山东当代作家论》中,丁尔纲将“五四”以来二三十年代登上文坛的作家称为第一代,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和建国初期陆续登上文坛的称为第二代,而第三代是新时期崛起的作家。

[9]乔力、李少群:《山东文学通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424页。

[10]翟广顺:《20世纪30年代青岛教育界的作家群落》,《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第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