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历史的深度

第一节 对话历史的深度

有学者认为:

中心人物的选择从来就是一部作品成功的关键,因此有人直言,当代历史小说之所以掀起一个又一个阅读热潮,极为重要原因在于小说主人公们的不同凡响。这的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新时期以来赢得重大声誉的历史小说,其主人公无一例外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而且大多声名显赫,影响远大,选择这样一些人物来写无论如何是颇有见地的。[1]

这一点已经由我们上段列举的那些知名作品所证明。因为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如埋藏在地下的富矿体,其有用成分含量高,往往在经济、政治、人事等各方面可给后来人提供丰富的借鉴;或者他们的某一面是民族文化心理的结晶,浓缩着一个民族的奥秘,值得人勘探;甚至他们身上闪烁着人类的共同本性,是我们每个人对照自己的绝佳镜子与勘探人性的绝妙底本。但选择这样的历史人物为主人公,其潜在的陷阱也显而易见。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画鬼之易,因人们不好对自己没见过的东西评头论足。而画人的难处就在于人的一鼻一眼、一举一动,人人熟悉,自然都可以指手画脚、说三道四。而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恰是人中人。他们在历史典籍、民间传说、文人创作中不断现身,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样本,如何好画得?如何好在熟悉的地方发现、营建魅力四射的风景?这是当代历史小说面临的两难处境,当然也是山东海洋小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境遇。

其实,这就告诉我们:写什么固然重要,但怎么写更加重要。勇于取熊掌者,当然应拿出非凡的本领。张炜在《东巡》《造船》《射鱼》《瀛洲思絮录》等篇中,又是如何以开放的现代理念和独具个性的艺术之笔来塑造两位声名显赫的历史人物——秦始皇与徐福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