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多元型构架
李艳祥的《徐福东渡》以徐福的人生历程为主线,在展开徐福出生、成长、婚恋、学艺、游说、上书、东渡、立国等情节的同时,还穿插了战国后期齐国、秦国以及秦统一中国之后的历史故事。最能显示齐国特色的应是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历史盛况了。作者花了较多笔墨叙述邹衍讲学的场面,让邹衍演说、阐述其五行学说,让徐福向邹衍请教,充分彰显了齐国自由开放的文化传统。荆轲刺秦、秦统一六国、秦王称帝、泰山封禅、秦王东巡、北击匈奴、焚书坑儒等演义性书写则勾勒出秦国重大国家事务的历史演进过程,以文学想象复现了历史的重要节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读者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好奇与探索。这无疑体现出通俗小说重视读者的创作意识。
通俗小说最常见的内容应是男女情爱,李艳祥的《徐福东渡》确实花了很多笔墨写爱情故事。浓墨重彩的自然是徐福与四位女子的感情经历。徐福与淳于兰是两小无猜、相伴成长的一对恋人,二人一直情投意合、渴望相伴终身,但他们的婚姻之路却坎坷不平,经受了种种考验,直到东渡后才结成正果。徐福与卞姝的婚姻是长辈的安排,从一开始徐福逃婚到后来二人相敬如宾、恩恩爱爱,也经历了一定的曲折。荆良、洋子对徐福的爱都是以单相思开始,都是热烈而纯真的,都得到徐福一定程度的回应,显示了爱情的别样形态。同时,小说还写了很多对人物的情感纠葛。如周林对淳于兰、徐禄对荆良的单恋,周林与安玲、石汉与安娟、徐强与洋子、淳于刚与枝子的互恋与结合。小说不仅叙述了众多的爱情故事,表现了爱情的曲折与磨难,还细写人物细腻的爱情心理,大有言情小说缠绵悱恻之格。
民俗事象、文体活动也是《徐福东渡》重要的书写内容。小说第四章的题目是“狗山求雨”,内容是徐猛用流传已久的仪式祈求上天降雨。先是在求雨台前上奉三牲福礼、跪拜祷告,后是去狗神庙送亲,整个场面盛大壮观。类似求雨这样的民俗活动在小说中不止一次出现,体现了民族文化与众不同的特性,正如别林斯基在《文学的幻想》中所说:
每一个民族的独特性就在于那特殊的只属于它所有的思想方式和对事物的看法,就在于宗教,语言,尤其是习俗。……一切这些习俗,被传统巩固着,在时间的流转中变为神圣,从一族传到一族,从一代传到一代,正像后代继承着祖先一样。它们构成着一个民族的面貌,没有了它们,这民族就好比是一个没有脸的人物,一种不可思议、不可实现的幻想。[25]
《徐福东渡》中求雨等民俗事象标记着中华民族崇尚自然、渴慕天人合一的民族归属。跳七盘舞、踢球等文体活动的描写可谓别开生面:
随着一阵悠扬的二胡声,一个将脸涂画得红白有致的小丑滑稽地连翻带滚地来到场地中间。副手接二连三地扔上来四块盘子,小丑连忙用手去接,看似手忙脚乱,实则有条不紊。这时,副手又扔过来三块盘子,小丑连忙将前四块儿往地下一放,一手接了一块,还剩一块牌子没法接,他一个后滚翻,一挺身,一缩脖,最后这块盘子稳稳地落在头上。[26]
整体而言,民俗事象、文体活动的叙述与描写都是凸显人物个性的重要手段,也是丰富情节的必要方式,体现出《徐福东渡》多元架构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