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术活动
方士们最初活跃于战国时期燕齐沿海一带,据《史记·封禅书》所言,齐人邹衍以“阴阳主运,五德始终”学说受到诸侯青睐而显赫一时,方士们运筹帷幄将其学说吸收到自己的言论中,为神仙之说增添理论色彩与说服之力,方仙道随之大盛。齐国海上方士层出不穷,“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的求仙活动更是推波助澜,出现了山东历史上第一次求仙高潮,助长了山东海疆的神仙思想与方术活动。
第二次求仙高潮很快到来。秦始皇的求仙之心更胜,“秦始皇初并天下,甘心于神仙之道,遣徐福、韩终之属多赍童男童女入海求神、采药”[60]。
山东海疆第三次求仙高潮出现在西汉孝武帝刘彻时期。刘彻初封为胶东王,从小生长在齐地,受齐地盛行的鬼神迷信的影响,“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史记·孝武皇帝本纪》)在位五十余年,汉武帝迷信鬼神、迷恋求仙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曾“益发船,令言海中三神山者数千人求蓬莱神人”,但结果是“方士之候神入海求蓬莱者终无验。”临终,汉武帝终于得出结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汉武帝以后,方仙道的迷信鼓吹基本破产,帝王们不再劳民伤财海上求仙。
此后,方术活动从宫廷转向民间。鬼神祭祀在民间有深厚的基础,故而方士活动在民间绵延不绝。一方面,老百姓把祈福避祸等美好愿望寄予方术活动之中,纾解着他们的困境。另一方面,对方术活动的迷信,又阻碍着他们寻求真正的幸福之路。而在知识分子的诗文中,有借方术吁请愿望达成的情感诉说,也有批判方术贻害无穷的清醒理智。也就是说,对后世而言,方术的影响正负兼有,它时而是情感的避难所,时而是愚昧的合伙人,让我们很难用单一之词对它作出评判。落实到山东海疆,方士们能言善辩的本领似乎得到了很好的传承。烟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市井俚语:“蓬莱腿子、黄县嘴子、掖县鬼子。”黄县就是现今的烟台市龙口,名头最响的方士徐福即是该地人,该地的方士人数之多、影响之大,也非别处可比。“黄县嘴子”恐怕既是夸赞,又是揶揄,但不管其情感态度如何,均指出一种事实:黄县人较之他地人,嘴皮子更利落,更善于言辞。当代著名作家张炜就成长于烟台市龙口,他熟悉、欣赏“黄县嘴子”,请看他是如何描写家乡“大嘴客”的神韵的:
他在人们闪出的一小块空地上,仰头、眯眼,进入了沉思。这时候大家都一声不吭,有的还半张着嘴巴盯着。所有的人都在等待,等待那突如其来的、一连串古怪而有趣的、让人沉醉的话语。这个人真是貌不惊人,矮小,不,是粗胖,典型的五短身材。他的头有很长时间都在忘情地仰去、仰去,两眼迷蒙,嘴巴抖动——抖得越来越厉害;……他开始数叨起来,一句一句,越数越快,越数越流畅。
……
他说得有趣极了,大家一会儿发出“喔!啊!”“啊哟,他妈的!”“混蛋,真是大混蛋!”之类的喊声。每个人都忘记了一切。高潮一次又一次来到。[61]
“大嘴客”趣味横生的演说,代表了黄县人伶牙俐齿、口角生风的神采,隐隐反现着历史深处的文化流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