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的民间立场

三、知识分子的民间立场

显然,张炜将源于民间的传说活用在自己的小说中以显示梦的神奇作用,并不是因为他也信奉“梦为神启”的观念,而是要发掘其中投射的民间道德与善恶观念,为当下的精神建构提供可借鉴的维度。张炜实质上是以知识分子的眼光在审视、打量民间世界,其民间立场中带有知识分子的价值判断,并以此作为评判、取舍民间生活、精神现象的标准。2002年3月,张炜在接受苏州大学王尧教授的访谈中说:

在时下,真正的民间写作开始将知识分子性与民间性统一起来。从这个层面上看,真正的知识分子立场与民间立场在其内部又是相通的、一致的,它们二者可谓殊途同归。知识分子立场正是以民间立场为依据的。[33]

“以民间立场为依据”实质上是知识分子将自己隐藏于民间,用“讲述老百姓的故事”作为认知世界的出发点,用来表达知识分子的理性思维难以叙述的时代体认。民间之所以能够成为可以依赖的场域,最重要是因为:

自由自在是它最基本的审美风格。民间的传统意味着人类原始的生命力紧紧拥抱生活本身的过程,由此迸发出对生活的爱和憎,对人生欲望的追求,这是任何道德说教都无法规范,任何政治都无法约束,甚至连文明、进步、美这样一些抽象概念也无法涵盖的自由自在。[34]

正是民间的自由自在之美超越了政治权利等社会规范的巨大压迫与现代理性的思维束缚,使得文学获得创造精神领地与艺术世界的启示与灵性,能以痛快淋漓的笔墨铺叙神秘莫测的自由之境。同时,民间也是弱者的集中营、苦难的承受地、生命的发源处,既有原始的生命活力又有被压迫者为活命而滋生的反抗力量,还有几千年来传统中国留下的伦理与正义。因此,借用民间资源,也是在润物细无声中传达为知识分子体认的民间道德观念。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观是张炜海洋小说主要弘扬的民间道德。这一点在《怀念黑潭中的黑鱼》最为突出与集中。潭边的老夫妻既因善良仁慈而得好处,又因贪婪弃义而遭报复,完整地应验了因“积善余庆”“积恶余殃”思想的两个侧面。《鱼的故事》《父亲的海》讲述了捕鱼者和采螺人在得到神秘力量的警示后仍肆意妄为、无度捕杀,最终葬身鱼腹的故事。《问母亲》则穿插了一个好吃懒做的人以拧脖子的惨烈方式杀害乌鸦牟利而半年后遭到同样惨杀的故事。三篇凸显的都是“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荀子·宥坐》)的恶报模式。总之,因果善恶相报的民间信仰与道德观念本身具有神秘色彩,张炜的小说创作将其文学化,使之在文学世界留下独特诡秘的光影,也为自己的作品氤氲出一份与众不同的神秘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