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性的神秘之美
在美学格调上,山东海洋文学与其他地域的神秘之作所造就的风格也是有所不同的。
从地域(以作品表现的地域为准,而并非作家的籍贯)上来看,当代神秘主义格调的创作主要集中在南方,残雪、韩少功、格非、余华等人的作品占据了神秘主义写作的大半江山,而北方是集结在陕西、西藏、山东几个地方,有贾平凹、陈忠实、扎西达娃、马原、莫言、张炜等各领风骚。自然,每个成熟的作家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风神,但共处一地,浸入相似的生存形态、接受大体一致的文化熏染,也有极大可能在整体美学倾向上出现共有的特征。残雪、韩少功、格非、余华等的多数神秘之作,整体上呈现出荒诞无稽、阴鸷变态、阴森恐怖、野蛮血腥、迷离恍惚的格调,似乎传递出的是南方沼泽的气息,是扑面而出的湿湿的阴冷,是水雾弥漫、不见天日,是挥之不去的围困与缠绕。而我们以上分析的张炜、宗良煜、王润滋的海洋神秘之作,整体上都飘散着神秘的霓彩,有着恍兮惚兮的奇幻美、朦胧美,表现出神秘主义文化带来的云谲波诡。但这里绝没有令人战栗的恐怖,也没有不可知的荒诞,也没有难以索解的晦涩,而是开阔明朗,有温度有亮度,有着清透明爽的朗峻之貌。具体而言,张炜是柔婉深情的,宗良煜是刚健绮丽的,王润滋又是质朴庄正的。这些特点,与同是山东人的莫言的神秘风格也是大异其趣。莫言隐幽晦暗、鬼怪奇谲的色彩更重。这是否意味着山东海洋文学的神秘之作有着海性的美学质地?我想,大致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演与结论:大海的变幻莫测、浩渺无际孕育了开放多元的齐文化与神秘、浪漫的齐文学。这些核心的特征因为呼应了人类的根本精神需要而世代相传。20世纪的滨海作家们一方面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着这多方面的熏陶,另一方面也在自我精神建构与时代促动中自觉认同,把大自然的馈赠与文化文学的滋养溶解在自己的血脉与创作中。因而,他们的海洋神秘之作在整体格调上有别于其他地域(包括山东的内陆地区),是与大海在空间上的阔大辽远与视觉上的无遮无拦有着内在的同构性,也与齐文化与齐文学的神秘、浪漫保持整体的一致性,同时又借助海洋性的神秘事象,如海洋生物、海上活动、航海与渔业用品等加强了格局开放、内蕴清朗的美学格调,最终形成了带有海洋性的神秘之美。
【注释】
[1]王润滋:《自己的日子》,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41页。
[2]王玉德:《神秘主义与中国近代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3]宗良煜:《蓝色的行走》,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63页。
[4]宗良煜:《蓝色的行走》,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
[5]宗良煜:《蓝色的行走》,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37页。
[6](奥)维特根斯坦著、贺绍甲译:《逻辑学导论》,贺绍甲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03页。
[7](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310页。
[8]宗良煜:《蓝色的行走》,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47页。
[9]宗良煜:《蓝色的行走》,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56页。
[10]宗良煜:《蓝色的行走》,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57页。
[11]宗良煜:《蓝色的行走》,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34页。
[12]宗良煜:《蓝色的行走》,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98页。
[13]宗良煜:《蓝色的行走》,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35页。
[14]埃里克·詹奇著、曾国屏等译:《自组织的宇宙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51页。
[15]宗良煜:《蓝色的行走》,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63页。
[16]宗良煜:《蓝色的行走》,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61页。
[17]宗良煜:《蓝色的行走》,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7页。
[18]宗良煜:《蓝色的行走》,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7页。
[19]曹禺:《曹禺全集》第1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47页。
[20]宗良煜:《蓝色的行走》,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04页。
[21]宗良煜:《蓝色的行走》,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页。
[22]宗良煜:《蓝色的行走》,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23页。
[23]张炜:《黑鲨洋·自序》,《黑鲨洋》,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24]王光东与张炜的一次对话,未发表。
[25]张炜:《海边的风》,《鱼的故事》,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52-54页。
[26]张炜:《问母亲》,《鱼的故事》,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22页。
[27]张炜:《狐狸与酒》,《鱼的故事》,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02页。
[28](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9-70页。
[29](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05页。
[30](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08页。
[31](法)让·布伦著、傅勇强译:《苏格拉底》,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1-32页。
[32](美)温蒂·朵妮吉·奥弗莱厄蒂著、吴康译:《印度梦幻世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33]张炜、王尧:《伦理内容与形式意味——张炜先生访谈录》,《山东文学》2003年第1期,第24页。
[34]陈思和:《陈思和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62页。
[35]王玉德:《神秘主义与中国近代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36]王润滋:《自己的日子》,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19页。
[37]王润滋:《自己的日子》,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24页。
[38]王润滋:《自己的日子》,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26页。
[39]王润滋:《自己的日子》,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28页。
[40]王润滋:《自己的日子》,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40-241页。
[41]王润滋:《自己的日子》,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27页。
[42]张炜:《散文与随笔》,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68页。
[43]魏建、贾振勇:《齐鲁文化与山东新文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8页。
[44]《鲁枢元与张炜谈山东作家》,《作家报》1988年7月11日。
[45]曹茂兰:《神秘文化在新时期小说中的复归》,苏州大学2004届硕士学位论文,第12-13页。
[46]魏建、贾振勇:《齐鲁文化与山东新文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