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失范的语言
在上一节中,我们较为详细地探讨了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语言规范,形成了基本共识,即历史题材的语言运用应遵循如下原则:立足现代语言、吸纳古代语言。立足现代语言不等于全部使用现代语言,而是要丢弃明显带有现代色彩的词汇、短语。吸纳古代语言,也有一定之规。
通观李艳祥《徐福东渡》的语言,我们不能不感到深深的惋惜。作品整体上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是应予肯定的,但作为历史小说,其应该遵守的规范却被无视了。即很多产生于当代的言语出自几千年前的古人之口,让人有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举例如下:“我又是空水,又是人工呼吸,最后总算把她救活了”[29]“你是不是脑袋有病啊?”[30]“我嘛,只是先头部队!”[31]“你们这些老牛郎老织女的,十来年了头一次见面,怎么也得亲热亲热呀!”[32]“为了庆祝集体婚礼的举行,……然后再去闹洞房”[33]“女儿怎么了?女儿也是人!什么‘丫头片子赔钱货,结婚出嫁随人过’,太没水平,太不人道。”[34]这些句子中的“人工呼吸”“脑袋有病”“先头部队”“老牛郎老织女”“集体婚礼”“丫头片子赔钱货,结婚出嫁随人过”等词组的出现与使用显然后于徐福时代,有着鲜明的当下烙印,由徐福等人说出,不免让人有一种时空错乱、倒置的感觉。
《徐福东渡》承传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特征之一,在小说中穿插诗歌,这自然是值得称赞的,既可渲染感情,又可增强小说的诗意,但有些地方,作者采用的是俗白的现代诗,如:
情,在心里深埋,
心中充满无奈。
虽然我们双方都没有表白,
但我从你的眼睛里,
早已读出了爱。
何时才能走到一起,
因为,爱不是永久的期待。[35]
其效果同样是格格不入的,是语境失范的缺憾。
历史题材的小说魅力独具,值得我们多加实践、勤于摸索,创作出更多在文化蕴涵和审美品质都与山东海疆历史传说相匹配的好作品。
【注释】
[1]郑春:《试论当代历史小说的创新努力》,《文史哲》2000年第1期。
[2]张炜:《瀛洲思絮录》,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第262-263页。
[3]张炜:《瀛洲思絮录》,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第264页。
[4]童庆炳:《历史题材创作的三向度》,《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
[5]马克思:《道德化的批评和批评化的道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29页。
[6]费尔南·布罗代尔著,刘北成、周立红译:《论历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7页。
[7]张炜:《芳心似火——兼论齐国的恣与累》,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
[8]观云:《海参崴》,《新民丛报》第46号,第224页。
[9]君武:《中国人无公共心》,《新民丛报》第27号,第95页。
[10]巴金:《随想录69·十年一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5页。
[11]李辉:《胡风集团冤案始末》,人民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438页。
[12]张炜:《瀛洲思絮录》,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第24页。
[13]张炜:《瀛洲思絮录》,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
[14]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5页。
[15]张炜:《芳心似火——兼论齐国的恣与累》,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41页。
[16]张炜:《瀛洲思絮录》,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
[17]张炜:《瀛洲思絮录》,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
[18]郭沫若:《历史·史剧·现实》,《语文》1927年第2卷第2期。
[19]陈白尘:《历史剧的语言问题》,《语文》1937年第2卷第2期。
[20]张炜:《瀛洲思絮录》,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
[21]张炜:《瀛洲思絮录》,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第484页。
[22]福斯特著、冯涛译:《小说面面观》,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版,第21页。
[23]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上,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24]李艳祥:《徐福东渡》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197页。
[25]别林斯基著、满涛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16页。
[26]李艳祥:《徐福东渡》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259页。
[27]任公:《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1989年第1册。
[28]李艳祥:《徐福东渡》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65页。
[29]李艳祥:《徐福东渡》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656页。
[30]李艳祥:《徐福东渡》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659页。
[31]李艳祥:《徐福东渡》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662页。
[32]李艳祥:《徐福东渡》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688页。
[33]李艳祥:《徐福东渡》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790页。
[34]李艳祥:《徐福东渡》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792页。
[35]李艳祥:《徐福东渡》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6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