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教之盛
与方士文化的衰落相伴随的,是道教的兴起。西汉时期,方仙道与黄老道合二为一,萌生出道教。东汉末,道教逐渐取代方仙道。但众多方士之术,如祠灶、谷道、候神、望气、导引等,均被道教采纳。可以说,山东海疆的方士文化为山东乃至全国道教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和理论内容。同时,山东沿海地区山海相伴、钟灵毓秀的自然环境为道家苦参妙悟提供了佳境。在今胶南境内的大、小珠山,莱州的云峰山、大基山,烟台的昆嵛山,青岛的崂山的青山幽谷间,处处留下道家清修静炼的遗迹。正因地域性的丰厚馈赠,道教在山东沿海地区一直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成为山东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能体现山东道教影响力的教派是全真教。全真教由王重阳于元代开创。王重阳本是陕西咸阳人,传说他在外游时遇仙人指点,遂出家,立志修道。王重阳在陕西传教并不顺利,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前往山东布教。他融合儒、释、道三教精华,主张修道的根本在于修心,务必心地真清真净、抱元守一,同时养仁重德、济贫助困,结果自会身在凡尘而心在圣境。王重阳和七位高徒的弘法布道卓有成效,全真道传遍北方,形成弟子众多、门分七派的中国道教主体。
全真教之所以在金代地位显赫,首先是贵为天子者对全真教推崇备至。金世宗完颜雍两次诏王处一进京,为他修建道观,并赐金帛巨万。金章宗完颜璟先后召见王处一、刘处玄问道求玄。成吉思汗万里邀请丘处机问道之事更是因后代不断的传播与演义而为妇孺皆知。其次,众多达官贵人也无不对全真教心向往之。刘处玄在莱州灵虚观修炼时,“东京留守列昭毅、定海军节度使列师鲁来礼师问道。”1182年,马钰路过潍县,金申国太夫人之女唐括夫人就曾殷勤前去拜见求教。至于平民百姓,追随信奉者也不在少数。如1214年时,王处一的弟子有三百余人。未入教者,一般对全真教也颇有好感。据昆嵛山《玉虚观碑》记载,王处一辞别金世宗返回故乡时,“乡里道俗,闻其来也,千百相率,前十余舍遮道欢迎。”
当然,道教在山东的发展壮大并非必须借助濒海环境的自然之利与人文之益,但从既成事实来看,道教确实从中得到助力。学者们多从海洋环境的神秘、沿海经济的发达、文化基础的雄厚等方面论及此一问题,确实找到了最基本的要素。另外,我们可以从诗文中,直接感受海洋风光的宗教寓意。道教领袖常常摄取海洋景观以诗词歌诀来宣扬教义、咏物抒怀。如王重阳诗中较多出现蓬莱,以寄托向仙之志。其劝说兄长舍家入道的《上兄》一首如下:
同胞谁悟水中金,己卯壬辰各自寻。
顾我已归云水老,劝兄休起利名心。
恩山爱海何时彻,火宅凡笼每日侵。
莫为土坡牵惹住,蓬莱别有好高岑。
其《题净业寺月桂》也将蓬莱作为离尘之境来追求:
谁将月桂土中栽,争忍尘凡取次开。
折得一枝携在手,却将仙种赴蓬莱。
丘处机也常常信手拈来,以广义的海洋意象为喻为寄托,传达修道的境界。如下面《修道》一诗的选段:
眼耳离声色,身心却有无。自然通造化,何必论精粗。
炼气清心士,千云拔俗标。心如山不动,气似海常潮。
……
身犹方丈窄,心若太虚宽。四海千山隔,三灵一体观。
寂灭无心地,光明耀太虚。琉璃含宝月,网络贯天珠。
登真无浊气,迈俗有清标。急急离长夜,冥冥上太霄。
玉鼎丹砂沸,金壶碧酒香。鬼神心莫测,天地寿难量。
梦断华胥国,神游紫府天。兴邀三岛客,闲访十州仙。[62]
天时、地利、人和使得立足山东海疆的全真教代代相传,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各大道观仍香火不断,一直深远地影响着山东海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山东海洋文学提供着独特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