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双重苦难

二、新时期的双重苦难

建国十七年期间,由于受时代意识形态的限制,山东海洋文学在表现海疆人民世俗性苦难方面没有留下什么作品。及至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回归、作家批判意识的增强与社会处于前史时代的历史性,使得苦难再度成为一时较为醒目的题材与主题。卢万成的中篇小说《北海潮》《渔家傲》就是这方面的出色之作。我们选一例来看。《北海潮》集中塑造了三位渔民的形象,情节是围绕着他们去陌生之地踩滩以解决经济困窘展开的。我们以其中一位人物老麻袋为例,为大家呈现当时渔民生活的清苦。老麻袋已到知天命之年,他没有城市职工的退休金颐养天年,收养的女儿小兰虽然孝顺,但刚刚大学毕业,没有能力赡养父亲。老麻袋出海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缓解经济上的困难,不让女儿有负担,作品这样写道:“假使这一次赶不到什么海货,老麻袋将无法招待小兰,女儿终于会了解到家中的凄凉。”但大海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在人们无休止的掘取下,大海已日渐贫穷:“听说东边的海也快捞空了,海湾里已经没有那么多的东西值得赶海人猎获”。一时之间,“很多的赶海人都改了行,就连芝罘造船厂一带下去扎废铜铁一类被正经赶海人所不齿的活计也没有了”,“赶海人的日子越来越艰难”。在这种生不逢时的境况下,老麻袋、老温、六斤狗三人的悲剧性遭遇也就不足为奇了。

宋瑞斌的短篇小说《抢滩》虽然在艺术上乏善可陈,但在直指渔民世俗苦难方面力量较重。渔民杜全平之所以在有风的日子冒着生命危险出海,首先是金钱的压迫:“杜全平上有九十岁的长寿爷爷,有七十多岁的父母双亲,六世单传,为了有儿子,强行超生两胎,村里的集资、提留,出海的油钱、税金、管理费、喜事丧亡,人情事份,四面八方十六个方向都伸手要钱。”而雇佣杜全平出海的鱼贩子侯文强之所以出手阔绰、不惜重金,就因为乡政府今天要接待上级领导!当乡长与上级代表林小姐哈哈大笑活虾的临终挣扎时,杜全平还在海滩上与凶险的风浪殊死搏斗、生死难料!作品至此,就同时为我们呈现出钱权勾结、官僚腐败、人性堕落等源于政治生态的巨大黑暗。

孙鸷翔的多篇海洋小说是从青年人就业难的角度展示了世俗性的苦难,如《越过海滩》《雪花贝》《海蜒鱼酒馆》《金边马蹄螺》等。但这些作品的立意不在苦难本身,而在苦难所激发的生命意志与自尊自强的人格追求。因此,苦难作为作品的配角因色调淡薄而不太引人注目。

另外,仔细对照阅读,我们会发现,相对来说,现代时期着眼世俗性苦难的山东海洋作品主要是在人物的现实境遇层面呈示“生存之难”,而新时期的作品是内外兼顾,既不放弃物质层面的困苦,同时注重开掘人物的情感体验,在精神层面表现“灵魂之苦”。具体到文本中,就是现代时期的作品在呈现人物时,主要采用外视点,叙述、描写人物的行动、语言,而几乎没有或很少直面人物的心理,袒露人物内心所经受的痛楚。上面我们所举到的臧克家的《渔翁》虽然是以第一人称来写,有着自我倾诉的抒情格调,但所倾吐的主要是漂泊无依、辛苦无着的外在遭遇,“寂寞”“凄凉”之情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表现。而新时期的相应作品,似乎更注重人物心理上对苦难的体味与承受,多从心理描写、心理分析入手,如卢万成的《渔家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