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断片美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海洋文学儿童题材作品的第三个格调可称为“断片美学”。这个概念是美国汉学家斯蒂芬·欧文在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时提出的。他认为中国古典文学对往事的总体呈现是残缺的、碎片化的,缺乏完整性。而正是这些断片沟通古今、打动人心,有着丰富的文学与人类学内涵。在我寻思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海洋文学儿童题材作品的风格时,这个观点灵光一现,给我以直接的启发。它像一个珠串,轻松地把张炜的《鱼的故事》《父亲的海》《童眸》《一潭清水》和刘饶民的海边儿歌、张岐的短篇散文撸在一起,让它们共同闪烁断片的光彩。
《鱼的故事》《父亲的海》《童眸》《一潭清水》基本上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中心情节,而主要是生活场景、海洋景观、风俗画面的铺展,尤以《鱼的故事》《父亲的海》更突出。在这两篇小说中,有几个事件,如拉大网、中毒、采海螺、梦的应验,可都不是在一个因果链上展开的连续性事件,而是各自为政的断片,勾画出海边生活的大体样态。作品中魅力十足、斑驳多姿的,是细节,是场景,是感官的叠加,是一个小男孩忽此忽彼的所见所想。我们记住的不是完整的故事,而是闪烁的点块,是狂叫的鱼群,是赤身裸体的拉网人,是鲜美异常的鱼汤,是叱咤风云的渔老大,是处境尴尬的父亲,是梦中的小鱼姑娘。这种散点状的、平铺式的呈现视点,符合儿童的认知特性。儿童因理性体系尚未建构完整,在看取事物、看待事件时,缺乏空间上的整体性与时间上的连续性,自然是以零零散散的镜头复现生活。
刘饶民的海边儿歌、张岐的短篇散文本身都短小精悍,常常是选取儿童的活动片段或灵思刹那,体现孩子独异的心灵世界,整体上都是断片式呈现。
这种断片美学带给山东海洋文学儿童题材作品的是原生态的冲击,是无中心,是不确定,是张力的拉伸,是遐想的扩大,是美丽的丰富,这对于庄严滞重的气度是一份重要的调和。
【注释】
[1]刘饶民:《孩子的歌》,新蕾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
[2]张岐:《彩色的贝》,山东少年儿童出版社1984年版,第39页。
[3]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页。
[4]张岐:《彩色的贝》,山东少年儿童出版社1984年版,第110页。
[5]魏建、贾振勇:《齐鲁文化与山东新文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6]王蒙:《一九八四年部分短篇小说一瞥》,《文艺研究》1985年第3期。
[7]张炜:《童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91页。
[8]张炜:《凝望——47幅图片的故事》,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49页。
[9]张清华、熊修雨等:《“丛林秘史”或野地悲歌——张炜与北师大师生关于<刺猖歌>的对话》,《励耘学刊》(文学卷)2008年第1期。
[10]张炜:《鱼的故事》,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91-192页。
[11]范丽珠:《“善”作为中国的宗教伦理》,《甘肃理论学刊》2007年第6期。
[12]童庆炳:《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文学评论》1993年第4期。
[13]孔德著,黄建华译:《论实证精神》,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第23页。
[14]玛丽亚·蒙台梭利:《吸收性心智》,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3页。
[15]刘饶民:《孩子的歌》,新蕾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16]张岐:《彩色的贝》,山东少年儿童出版社1984年版,第26页。
[17]刘饶民:《孩子的歌》,新蕾出版社1979年版,第117页。
[18]鲁迅:《野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22页。
[19]刘饶民:《孩子的歌》,新蕾出版社1979年版,第106页。
[20]丁海东:《论儿童精神的诗性逻辑》,《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
[21]张岐:《彩色的贝》,山东少年儿童出版社1984年版,第31页。
[22]钱谷融:《我看小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23]张岐:《神秘的小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0页。
[24]张岐:《神秘的小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0页。
[25]契诃夫:《契诃夫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6页。
[26]魏建、贾振勇:《齐鲁文化与山东新文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