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时期的生存之难

一、现代时期的生存之难

20世纪前半叶,世俗性苦难往往渗透在渔民的日常生活中。杨振声的小说《渔家》固然也表现了春雨冲塌后墙的自然灾害,但作品用力所在是渔民缺衣少食、屋子难避风雨且遭受重税、警察压迫以致家破人亡的家庭悲剧,折射出的是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杨朔的散文《海市》与《渔笛》揭露的是有权有势的船主对底层渔民的欺压与残害。《海市》中借总支书记老宋的经历从生活的细节处直接揭示了船主的霸道与残忍,老宋是这样讲的:

都知道蝎子毒,不知道船主比蝎子更毒。我家里贫,十二岁就给船主做零活。三月,开桃花,小脚冻得赤红,淋着雨给船主从舱里往外舀潮水,舀的一慢,船主就拿铅鱼浮子往你头上磕。[19]

后来,船主还克扣老宋冒着生命危险得来的粮食。比较起来,《渔笛》中记叙的船主更加狠毒,他叫刘敬斋,是直接坑害渔民的杀手。这个老色鬼看上了中年寡妇夏大嫂,但夏大嫂和妻子去世的宋福相处融洽。刘敬斋威逼不成,就叫人暗杀了宋福,又逼着夏大嫂给他做小老婆,导致夏大嫂投井自杀而死。

另外,臧克家的诗歌《贩渔郎》与《渔翁》以直接抒情的方式呈现了海边人民的现实困窘与心灵痛苦。请看《渔翁》:

一张古老的帆篷,

来去全凭着风,

大的海,一片荒凉,

到处漂泊,到处是家。

老练的手

不怕风涛大,

船头在浪头上

冲起朵朵白花。

夕阳里载一船云霞,

静波上把冷梦泊下,

三月里披一身烟雨,

腊月天飘一蓑衣雪花。

一支橹,曳一道水纹,

驶入了深色的黄昏,

在清冷的一弦星光上,

拨出一串寂寞的歌。

听不尽的涛声,

一阵大,一阵小——

饥困的吼叫,冷落的叹息

飘满海夜了。

死沉沉的海上,

亮着一点火,

那就是我的信号,

启示的不是神秘,是凄凉。

一九三三年六月[20]

诗作捕捉了渔民漂泊无定、披风曳雪的生活,点出了他们寂寞与凄凉的心境,可谓立体地呈现了渔民的困苦。

以上所列举的作品表现的都是建国之前的渔民生活,它们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展开,为我们呈现了旧社会渔民朝不保夕、受尽压迫的凄惨景象。这种文学图像的出现,究其根源,首先是20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整体的落后,其中最重要的是政治压迫与经济剥削制度导致的地位不平等与财富极端不均衡,如臧克家在自传性散文中如此写道:

我们村子里,除了臧姓的以外,全是贫农,一共五六十户,姓名各异,而悲惨的情况,生活的酸辛,都是一样的。我们县里,土地大量集中,“对山堂”“望山堂”这两家姓臧的大地主,就拥有膏腴之地近百顷。正如《红楼梦》里所描写的,几十个庄子属于一个财主,这些庄子里的农民,种的土地,住的房屋,甚至连同一条身子,全是他们的。经济剥削,政治压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沦为奴隶,生死之权,操在地主手中,一有不满,便大发雷霆:“揭锅、退地、封锁门!”一般穷苦的农民,“穷得冬不见棉!”这绝非夸张,恐犹不及。[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