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战硝烟
在远古时期,当人们的军事能力还不足在海洋上显示神威时,大海是天然的屏障,可以保护当地民众不受外来势力的惊扰。但因此,兵家也会视其为宝地而展开争夺。古代山东海疆时有战争出现。公元前485年的齐吴海战就相当激烈,是中国有史以来记载的第一次海战。公元1161年,宋金在石臼岛(现日照港)爆发海战。金国完颜亮出兵60万发动侵略战争,南宋军民在水军著名将领李宝的领导下奋起反抗。这是我国古代海战史上第一次使用火药兵器的大规模海战,南宋军民以少胜多,取得胜利。
如果说本国内部的战争往往是政治权力的交锋,目的不在于伤及当地人民的利益,其危害不算特别可怕。那么,外国的入侵就不怀一丝好意,抢财掠物、无所顾忌,带着恶魔般的血腥面孔。从元朝末年开始,日本海盗就不断进犯中国沿海。《明史纪事本末》卷55“沿海倭乱”记述:“元末,濒海盗起,张士诚、方国珍余党,导倭寇出没海上,焚民居,掠货财。北自辽海、山东,南抵闽、浙、东粤,滨海之区,无岁不被其害。”进入明朝,海上倭寇更加猖獗,山东海域屡受侵害。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公元1369年至1374年之间,山东沿海的莱阳、即墨、胶州、诸城都受到倭寇杀掠。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前半叶,山东海疆仍旧接连不断地处在被帝国主义国家侵疆掠土、多方戕害的阴影之下,且来势更加凶猛。序幕是于1840年6月拉开的。一支装备了540门大炮的48艘舰船和4000名士兵组成的英国“东方远征军”,从印度侵入中国海面。山东沿海修筑堡垒、增添大炮,招募团练、操练兵勇,采取了一系列加强海防的措施。战火并没有直接在齐鲁大地上燃烧,但青州兵出省作战,壮烈英勇、可歌可泣。1860年7月,法国侵略军曾入侵烟台,“该国带兵千余人,马三四百匹。马高大者约有五尺,炮车三十余架。”后有“洋人陆续到烟台者约共一万数千人,炮车马匹亦复不少”。这两次战争均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随之签订的《天津条约》规定烟台为对外通商口岸之一,于1862年1月正式开放。从此,英、法、美、俄、德、日、意、奥等十几个国家在烟台建立领事馆,外商、传教士蜂拥而至,开始在山东沿海及内陆的侵略活动。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海战更是妇孺皆知之事,其战事的第三阶段就发生在山东。1895年1月20日,日军在荣成龙须岛登陆,清陆军部队很快被击溃,刘公岛成为孤岛,5000多名北洋舰队和刘公岛护军官兵及4000多名刘公岛居民孤立无援,苦战不胜。2月12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拒降自杀。2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冰心笔下,有这样的记录:“甲午中日海战之役,父亲是‘威远’舰上的枪炮二副,参加了海战。这艘军舰后来在威海卫被击沉了。父亲泅到刘公岛,从那里又回到了福州。”[15]
灾难并未就此止步,1897年德国列强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出兵占领胶州湾,签订《中德胶澳租借条约》,把胶州湾550平方公里的土地霸占为殖民地。之后通过修铁路、开矿山、办港口、设银行、建厂房、传洋教、办邮电等活动,全面抢占山东沿海与内地资源。1898年,英国军事侵略后签订《订租威海卫专条》,将威海卫变为殖民地。1914年,蓄谋已久的日本组成了海军第二舰队,并集中了陆军5个师团的兵力,大肆入侵山东。日军很快占领了胶济铁路西段和济南、青岛,诱逼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使得山东人民遭受更加深重的抢夺与蹂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