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学的研究现状

二、海洋文学的研究现状

国内的海洋文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一直缓慢地发展。直到21世纪,论文、专著和课题呈现出迅猛的生长态势,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基本形成。笼统来看,中国古代海洋文学的整体研究成果较突出。赵君尧著《天问·惊世: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对中国自先秦至近代的古代海洋文学发展史进行了回顾和反思,剖析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历史发展的规律,概括并论述了五个不同历史时代的特征,重点关注了李白等四位作家的成就。王青著《海洋文化影响下的中国神话与小说》着眼于海洋信仰与神话、小说的互动关系,呈现了中国古代海洋神话与小说的创作成就。倪浓水著《中国古代海洋小说与文化》主要从叙事模式的角度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整体内容进行了具体分析与论述。

外国海洋文学的研究成果形式几乎全部为单篇论文,首先集中在重要作品的具体探讨上。如段汉武、范谊主编的《海洋文学研究文集》《蓝色的诗与思——海洋文学研究新视阈》,收录了分析康拉德的《黑暗之心》、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库柏的《舵手》、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沃尔芙的《海浪》、麦尔维尔的《白鲸》、杰克·伦敦的《海狼》以及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经典作品的论文。其次是国别研究,如金鑫的《英国海洋文学创作主题研究》、张雯的《美国海洋文学的发展历程》、芮渝萍的《英美海洋文学中的浪漫情怀与现实体验》等论文探讨了英美海洋文学的历史脉络与重要主题。

中外海洋文学的对比研究有所开展,主要针对的是中国古代海洋作品与西方海洋作品的对比,而中国20世纪的极少被涉及,如曹晓安的《中西经典海洋文学主题浅析》、孙勤的《明清时期中国与英美海洋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滕新贤的《中英海洋文学的传统特征及发展趋势比较研究》等论文。

而20世纪中国海洋文学的研究较为薄弱,目前在三个方面略有斩获。其一为整体研究。彭松的《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海洋意识》、陈旋波的《“海洋”的抒情与叙事: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意象探讨》、盛琴的《情、知、理:现当代海洋文学抒写及其形态》等论文从物象意象、情感叙事、海陆意识等不同角度对中国现代海洋文学作整体性的分析。此类研究视野宽广,但数量少,留出的空白点很多。其二为重要作家作品的研究。学者主要关注郭沫若、冰心、徐訏、邓刚、王蒙等的海洋创作,如彭冠龙的《郭沫若海洋体验与〈女神〉中的“海的精神”》、秦弓的《冰心:海的女儿——前期创作的女性主义阐释》、陈绪石的《海洋文化:徐訏研究新视角》、叶立群的《任野性的生命力自由蓬勃地生长——对邓刚“海味”小说的文化解读》、丁玉柱的《王蒙的海洋文学创作之一》等。此类论文开创了从海洋文学或文化挖掘重要作家的新视角,有新发现,但有的处于作品梳理阶段,还有待全面提高。其三为地域性研究,涉及浙江、台湾、山东、上海、广西、广东等地。李松岳的专著《存在的诗性敞开——新时期浙江海洋诗论》考察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涌现的浙江海洋诗人,重点评价了八位诗人和一个诗歌群体。此外,有可数的几篇论文。如陈思和的论文《试论90年代台湾文学中的海洋题材创作》从海洋文学的概念入手,分析了90年代台湾海洋题材作品的叙事特征与环保意识。骆寒超的论文《论〈东海诗群〉》从显与隐两大层面对东海诗群的水域文化风情进行了具体深入的分析。而20世纪山东海洋文学研究的论文在知网上仅有两篇。吴雪凤的硕士论文《“寻找在路上”:山东海洋文学母题研究》将五四以来山东海洋文学母题归纳为家国类型、自然类型和理想类型,分析其特征,探究其成因。另一篇即本人的《沧海浪尖上的风采——论20世纪山东海洋文学中的世俗硬汉》。这两篇论文仅仅是我们对山东海洋文学的深情一瞥,尚不足以揭去其面纱。海路漫漫,等待我们驾楫航进。